雪竹的历史背景介绍


小景画以其尺幅“不过盈尺”著称,通常表现为小品或手卷的形式。它的意趣萧散淡远,追求隐逸与诗意,内容则融合了山水与禽鸟,尤以湖湘水景为主。其中,第一点使它区别于展现宏大场景的全景式巨幅山水;第二点则强调其画意贴近文人的旨趣;而第三点则体现了其最典型的特征——在小景宋画中,山水与禽鸟两科得以融合,共同作为画作的主角。

回顾晚唐较为成熟的绘画,花鸟画中的坡石山水仅作为背景,主角显然是禽鸟;而在五代黄居寀的名迹《山鹧棘雀图》中,山水中则罕见禽鸟的踪影。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比例和意境的追求。但在宋初时期,随着隐逸成为文人风尚,趋向散淡平和的自然美学兴起,士人的目光从崇山峻岭转向汀渚洲鹭。在这样的背景下,望向山水的视野逐渐聚焦,画幅的尺寸与内容相继缩小,同时充满生趣的禽鸟加入其中,用以营造淡远清旷的江湖水景,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宋人小景。

首开小景画先河之人,是“宋初九僧”之一的惠崇。他是苏轼的好友,其目光能凝聚于大自然的细微之处。他的诗句“禽寒时动竹,露重忽翻荷”,描绘了大自然中最细微的动态。惠崇的名迹《沙汀烟树图》可以看作其诗意在绘画中的最佳写照,也是宋初小景画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近景清润明快,远景萧条淡泊,景致从而变得开阔;云烟与沙汀的横向延展,也将画意由此向画外延伸,产生不尽之意。

尽管宋人小景由惠崇开创是后世共识,但《宣和画谱》“小景”一科并未记录惠崇其人。其中着重强调的是两位与徽宗有关的画师:赵令穰与梁师闵。赵令穰的画风远溯王维,近学惠崇,他将“诗画合一”的概念充分发扬,使小景画自惠崇后展现出更成熟的面貌。而梁师闵的画技十分高超,其画风谨严精致,即便是《芦汀密雪图》这样仅有的传世画迹也展现了他高妙的画技。

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和艺术的趣味转变,南宋时期的绘画迎来了剧烈变革。随着“靖康之难”的到来,宋代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绘画也随之发生变革。此时的小景画不仅由士大夫欣赏与创作,也吸引了画院画师的参与。他们不仅继承了小景画的构图和意趣,还创造出兼具趣味和技法精备的小景画。马远、马麟父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画作以禽鸟与山水一角的融合营造出气氛独特的画面。此外梁楷也是南宋画院最杰出的画师之一他留下了两件分别用细笔和粗笔描绘的小景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南宋画师对小景画的忠实继承和创新发展。

然而随着人们与自然的逐渐疏离以及注重分科的后世画家的无从下手小景画注定难以再唤起观者的热忱。最终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逐渐被吸纳入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科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小景画是真正能够展现大自然生机的绘画。它在不过盈尺的画面中展现禽鸟在山水之间的生态营造出一个缩微的世界寄托了淡泊的隐逸之心。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景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