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苏东坡《定》解读四重人生(详细资料介绍)

《定》是苏轼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作,创作于他被贬黄州期间,那是一个他思想如泉水般涌流的时期。原词序如下: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遭遇降雨,雨具先行离去,同行的人都感到狼狈不堪,而我却毫无感觉。不久雨过天晴,我因此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简洁而富有力量,寓意深刻,充分展现了作者在面临困难时不畏逆境、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序中,“三月七日”点明了时间,与下文的“春寒”相对应,表明这是早春时节而非暮春初夏。“沙湖道中”交代了地点,“沙湖”在黄冈东南三十里处。那天,我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在此遭遇降雨。“遇雨”描绘了环境,雨具的离去让同行的人都匆忙躲雨,一片狼狈之景。唯独我,却毫不在意,继续悠然前行。等到雨过天晴之后,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篇。
我们来看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我告诉身边匆忙避雨的人们,不要在意那令人惊惧的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们何不放开,一边吟唱一边悠然前行?竹杖和草鞋比马儿还要轻便,有什么可怕的呢?我身着一袭蓑衣,任凭烟雨洒落,快意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了我对生活的无畏与豁达。
下阕中,“春风吹酒醒”描绘了春寒料峭的景象,风吹得我酒意全无,略感寒意。山头的夕阳却露出了笑靥,仿佛在欢迎着我。我回首看看刚才风雨中前行的路,心中平静无比:晴又如何?雨又如何?内心的平和,已经让我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首词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天,是醉归遇雨时的抒怀之作。首句如同惊雷乍响,烘托了场景的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风雨、逆境的洒脱情怀。“何妨吟啸且徐行”以反问句的句式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以“轻胜马”的心态传达出迎接挑战、搏击风雨的豪情与放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面对“乌台诗案”的挫折与贬谪,苏轼并未意志消沉。他的心境超然物外,豪放大气。正如郑文焯所评:“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无论途中的风雨还是仕途的坎坷,苏轼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是他的豁达与豪阔。这种乐观的力量激励着世世代代的读者,战胜困难,不忘初心。真正体现了这首词的境界:任凭风雨雷电,我自逍遥世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