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什么冲突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什么冲突  

一、农村土地租金下降背后的补贴支撑

我家拥有大约十亩的耕地,位于华北平原。由于父母在城里帮忙照顾孩子,这些土地一直出租给村里的居民。回想2013年,一亩地还能租出400元的价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出租变得越来越困难,租金也逐年递减,去年甚至降至每亩100元。即便如此,一些邻居仍觉得租金过高,纷纷向父母提议免除地租。

当前,许多农户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土地出租情况不容乐观。尽管有些农户以50元或更低的价格出租土地,甚至免费让亲戚耕种,但的补贴仍然归原土地出租方所有。这些补贴包括针对不种植特定作物或采取特定农业措施的专项补贴,以及对土地的其他补贴。在河北地区,为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不种植小麦的土地可获得500元的补贴,而种植棉花则可获得600元的补贴。还有其他针对土地的一般性补贴,大约为每亩200元。显然,这些补贴的金额远高于土地租金。

村里的年轻人(大约70-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构成了主要的土地承租。虽然他们年龄多在40至50岁之间,但他们更倾向于租赁土地而非自己耕种。他们在谈判租赁零散地块时显得非常有底气,因为他们知道出租方很可能不会自己耕种,必须出租,同时他们也不愿承担过高的管理成本。这一切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农村土地的碎片化。

二、农村土地碎片化:农业面临的挑战

的农村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解决了的温饱问题。随着时光的推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人地关系却已维持了数十年不变。如今,上轮遗留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农村土地的碎片化问题。

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4亩,平原地区的农户拥有约8亩土地,但这些土地被分割成4至6块大小不等的零散地块。随着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的逐渐老去,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愈发凸显。

土地流转本应是解决土地碎片化的途径之一,但往往由于资本难以持续投入或经营不善,最终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尽管农村土地确权已经发放,记录了各地块的位置,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农户对集中后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抵押存在困难,因为无法准确确认哪一部分土地属于谁家。

土地碎片化导致了农户耕作成本的上升,大型机械无法有效利用,只能依靠小型播种机和收割机在村内作业。它还阻碍了资本的进入,使得许多具有潜力的村庄因土地零散问题而错失发展机遇。

随着农村土地租金的下降和农村老人的老化,土地碎片化已成为绕不过去的问题。

三、解决土地碎片化:重回集是否可行?

不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壮大都将难以实现。当前,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是重回集体所有制。

要实现土地的整合,首先需要解决一户多田的问题,实现一户一田。这与新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冲突。为了更高效地产业发展规模化,最好将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一村多田或一村一田。但这需要各家各户放弃对自家土地的部分处置(如流转、抵押等),由集体来行使这些。

在一些试点地区,通过集中土地并以股份的形式给农户分红,同时通过股权流转来满足农户对自家土地的诉求,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随着土地的集中管理,或许有一天真的能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我的父母常开玩笑说等着村里收回土地,那一天或许真的会到来。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什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