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偶成》 宋 · 朱熹写作背景(详细资料介绍)

《光明日报》(XXXX年XX月XX日 文学版)
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于春天的赞歌,春风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对于春风的描述,古人有着丰富多彩的词汇。它们或直接称之为“春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诗意地表达为“杨柳风”,“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还被称作“惠风”,“芳菲满郊甸,惠风生兰薄”。而“阳风”也是其一种表达,“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许多文人倾向于用“东风”来指代春风。
在这些诗文中,东风不仅仅是一个风向的概念,它所指向的正是充满生机的春风。尽管这些诗歌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对于东风即春风的理解却出奇的一致。这种对“东风就是春风”的认知在古代文人中普遍存在。
那么,为什么东风会被认为是春风呢?这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位于亚欧东部,受到行星风系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春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形成东南季风。而在的地理环境下,这股东南季风在地面常常转变为偏东风。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春风与东风联系在一起。
除了自然因素,东风与春风的关联还源于人们对东方的文化认知。在八卦中,东方与震卦相对应,震卦代表雷,意味着万物萌动。古人认为东方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方位。而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于是人们将东方的生机与春天的气息相联系,进一步强化了东风即春风的观念。
在特有的五行文化中,东方属木,主春气,意味着生机勃勃。这也与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相契合,使得东风成为春风的另一种表达。
在实际生活中,春天虽然也会刮其他方向的风,但文学创作中常用东风来指代春风,这除了押韵的需要,更大程度上是受到文化规约的影响。在古典诗词中,东风作为春风的指代,已经通过不断的累积和固化成为了一种集体的表达方式。
最早在文学作品中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而最早把东风解读为春风的则是王逸。自他们之后,“东风”一词便成为了一种文学母题,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东风这一符号的含义都是春风。这种表达方式之所以被一代代诗人沿用,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人的一种集体意识和固化的表达方式。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对于春风的指代存在差异。例如,在欧洲文学中,雪莱的《西风颂》将“西风”比作春风。这种差异源于人们对世界赋予的不同意义。
在,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原因,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这种表达方式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和固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集体意识。在理解和欣赏相关文学作品时,读者需要了解这种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本文来源于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