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译文
道客村论学:子夏之与孔子之智慧
位列孔子十大弟子中的子夏,与同样名列文学科的子游,被公认为儒学中诗书礼乐的翘楚。孔子去世后,子游因不受曾子待见而回到故乡吴国传播儒学,被称为“南方夫子”。而子夏则早早开设学堂,培养众多弟子,成为宗师级别的人物。在《论语》中,子夏的观点占据相当篇幅,对于“好学”的定义,子夏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即每天都去学习新的未知知识,每月都复习已学内容,这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学”。
子夏的这句话,与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相呼应。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是无限的。学者需具备“求新”的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同时也要“温故”,不忘已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孔子曾提出“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在《论语》的开篇之《学而》中,孔子对“好学”的标准有明确的阐述。他强调,真正的学者不应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应关注自身修养和言行。向有道之人学习,从而达到端正自己求道思想的目的。孔子的“好学”标准并非一般人轻易能够达到的,他多次表示自颜回后,弟子中缺少真正的好学者。
孔子还从影响修行仁德的角度总结了“六言六弊”,指出不好学对修行仁德的负面影响。他提倡学以致用,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飞快,很多人觉得无法跟上节奏而选择放弃学习。但正如孔子所言,真正的学者应当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守善道而行。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需要去领悟古人的。学习子夏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体会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不忘《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不断前行,成为真正的学者。
子夏的“好学”观念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紧密相连,都强调持续学习、复习旧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个知识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真正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