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的读音是什么读


龚琳娜:歌声中的情感与自然能量的交融

龚琳娜是一位在眉眼间都能流露出音乐情感的人,她的谈笑间仿佛有风在吹动。面对昨日上海的风雨,她更是激情澎湃。在接受新民的专访时,她谈到了即将举行的国风音乐会:“在这次国风音乐会上,我特意选择了《潮水娘娘》和《风雨》两首歌。我喜欢在风雨甚至大雪中唱歌,因为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下,我能够汲取大自然的能量。”

龚琳娜的音乐之旅从一首崇明山歌《潮水娘娘》开始。这首歌由老锣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其戏曲小调的气质与现代节奏的结合让人耳目一新。龚琳娜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被深深吸引,随后她努力寻找原唱者张小末。当她得知张小末已经去世,感到十分遗憾。她转而向张顺习这首歌,并花了三年时间学会发音和唱腔。她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必须学会方言才能唱出这个韵味。”这首歌后来成为龚琳娜第二张民歌专辑的命名。

在参加深圳声乐季时,龚琳娜对崇明山歌的来源产生了兴趣。她遇到了上海歌唱家石倚洁,并探讨了崇明山歌的命名问题。龚琳娜演唱的《潮水娘娘》激发了石倚洁的兴趣,他表示也要开始唱上海的歌。

龚琳娜的音乐会主题“行走的声音”体现了她对音乐的追求。除了老锣为诗经谱曲的曲目外,她的音乐大多来源于她的采风之旅。她强调,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抖音等平台接触国风、国潮歌曲,但仅仅靠听歌模仿是不够的。她鼓励年轻人走进大自然,深入了解各地的戏曲文化。她与年轻的说唱歌手合作时,常常建议他们融入音乐的元素,如新疆音乐的节奏,而不是仅仅模仿街头文化。

龚琳娜致力于国风音乐会的主题性推广,昨晚首演的《黍离》就是其中的一首作品。她认为国风不仅仅是音乐风格,更是一种风俗和风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出让观众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例如江南、河北、东北的《茉莉花》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龚琳娜强调民歌产生于劳动,不是为表演而创作。她在舞台上演绎歌曲时会尊重其原始唱法,同时也会通过艺术手段夸张其美。她说:“音乐会使得你的文化被人尊重。”要让世界舞台了解真正的国风国潮,需要找到他们对文化的隔膜点,并从这里入手,注入我们的特质,从而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