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赏花灯的寓意是什么


正月十五赏花灯的寓意是什么  

任崇喜

元宵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犹如一个欢腾的舞台,灯光闪烁、热闹非凡。这一天的活动都围绕一个“闹”字展开,其中闹花灯更是重中之重。“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来看,这一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共度佳节。尤其是精巧的灯火更是掀起了春节后的娱乐活动。

灯节从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十五日正式点亮灯火,至十六日结束。在这一期间,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穷百姓,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灯火。过去,有钱人家会购买蜡烛和灯笼,而贫穷的人则会自制萝卜灯。他们选择一段白萝卜,掏空内部,倒入香油,用细麻绳作为灯芯。虽然灯光昏黄,但人们仍然一手端灯一手遮风,到处展示。人们还会将灯放在门墩、井台等处,甚至将灯放入水缸中,祈求新的一年里光明无处不在。

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寓意着“一片光明”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而被称为良辰美景。传统黄梅戏《夫妻观灯》中的唱词就生动描述了这种盛景。历史上,隋炀帝杨广、唐代皇帝以及宋代皇帝都曾为庆祝元宵而举办盛大的灯会。这些灯会不仅展示了各种精美的花灯,还吸引了文人墨客的诗歌赞美。

到了现代,元宵节张灯结彩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传统。元宵之夜,人们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街上的灯火辉煌,犹如白昼。宋代的开封城里,放灯的时间延长,家家户户门前都扎缚灯棚,赛悬灯火。苏东坡和周邦彦等文人都用诗歌描述了当时的盛况。

元宵节的灯会中还有鳌山这一核心景观。人们用彩色丝绸结成巨大山形,上悬各种大小花灯,供人观赏。《水浒传》中就有“宋江夜看小鳌山”的描述。到了明代,元宵节放灯更加铺张,张岱和唐寅等文人都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盛况空前。在赏灯过程中,孩子们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手持灯笼,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那时的灯笼虽然图案简单,但颜色鲜艳。孩子们还会玩一些有趣的游戏,如“碰灯”,讲究的是当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来年。还有“送孩儿灯”的习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

这一系列的闹花灯活动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元宵节的灯火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正月十五赏花灯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