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12岁儿童屈光不正(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12岁儿童屈光不正(详细资料介绍)  

关于我国弱视状况的研究统计显示,国内存在大约两千多万的弱视人群。在3亿儿童中,弱视患者数量更是高达一千万。幸运的是,对于弱视儿童患者而言,经过规范的治疗,他们的视力是有可能提高甚至完全恢复的。家长们应及早认识并重视弱视问题。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某些异常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导致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以及视功能受损,而眼部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变。

对于“视觉发育期间”这一时段,它主要是指孩子出生后的阶段直到大约8岁,这一期间是视力发育的关键阶段。随着视觉发育逐渐成熟,弱视的风险和危害性会逐渐降低。儿童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应定期进行眼部基础检查,大于3岁的儿童则需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解决视力问题,避免弱视的发生。

说到弱视的定义,它并非仅基于视力低于1.0来判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弱视标准。例如,3-4岁的孩子如果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4,就会被认为是弱视;4-5岁的孩子标准是0.5;5岁以上的孩子则是0.6。只有当孩子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段的最低视力标准时,才能被诊断为弱视。

这里的“器质变”指的是眼部有明显的器质变,如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病变等。如果解决这些病变后,孩子的最佳矫正视力能达到1.0,那么他们并不属于弱视范畴。

弱视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斜视性弱视是因为斜视导致双眼视觉混淆,大脑皮层会主动抑制斜视眼的视觉冲动,从而导致黄斑功能长期受抑制形成弱视。屈光性弱视则是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在未矫正的情况下,视网膜无法形成清晰物像导致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则是由于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角膜混浊等原因导致光线无法充分进入眼球,剥夺了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

对于弱视的治疗,一旦发现应尽早进行。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0-12岁)内治疗效果最佳。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解除视觉剥夺、屈光矫正、遮盖抑制健眼等。规范治疗的弱视儿童,大部分视力都会有显著提高,甚至恢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丹凤千字科普:12岁儿童屈光不正(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