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文》文言文翻译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遭遇多少复杂纷繁,我们的心境都可以用诗词来表达。正如叶嘉莹所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诗词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的指引。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在于其中蕴藏的人生境界。下面这三首词,描绘了人生中追求的三种境界:青年时的洒脱、中年时的通透和老年时的超然。
青年时的洒脱,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青年时期,我们面对生活的多变和挫折,善于自嘲的人最为洒脱。他们有着强大的自信和宽广的胸怀,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一笑而过的态度应对苦难。
中年时的通透,需要我们回首过往,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正如《定》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年之际,得失与悲喜已不再是那么重要。保持一颗通透的心,回味自我,才能真正活得通透。
老年时的超然,则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如陆游所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老年,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不伤春悲秋,才能优雅地老去。真正的强者,即使生活是一地鸡毛,也会把这一地鸡毛捆扎成鸡毛掸子,掸去心灵浮尘。
人生如行舟,历经风雨依然从容的心境,便是人在中年时最好的压舱石。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老年时,我们需要学会超然物外,方能领略那晚霞的美。
季羡林的老年生活便是如此。他曾在58岁时挖土挑粪,88岁时成为“文学泰斗”。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面对人生中的低谷和荣誉,他始终保持淡然自适的态度。他的超然物外,使他得以在江湖中抵达恬淡自适的超然旷达佳境。
在纪录片《苏东坡》中,有这样一句话:“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苏轼身上融合了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的积极进取和佛家的放下解脱。他的三种境界:年少时洒脱、中年时通透、老年时超然,是教给我们最好的活法。生命需要一份超然和从容面对光阴的态度。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让我们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