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杭州亚运会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小青荷”志愿者们。
从凌晨的虫鸣声中醒来,到深夜依旧服务亚运车辆的运行,“小青荷”们用自己的微笑和汗水串联起了整个赛事运行的全链条。他们是这个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小青荷”这个名字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代表着志愿者们微笑的亲和力。从G20峰会到杭州亚运会,3.76万名志愿者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和00后。他们这一代“小青荷”,在杭州亚运会上看到了亚洲大家庭的文化交流,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
凌晨的赛前准备,是应尤尤最难忘的日子。作为高尔夫球项目的赛会志愿者,她要在凌晨就起床洗漱,赶赴比赛场地。在短暂的半小时内,她需要协助教练准备好大量的物料。虽然从未接触过高尔夫球,但她如今已经能头头是道地讲解每一项细节。虽然每天的工作几乎让她筋疲力尽,但当听到运动员们的感谢声时,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她说:“只要亚运需要,我们就在。”
中午12时,赛场上的保障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计量大学的“小青荷”杨子航眼中,虽然身体偶尔会感到吃力,但他们仍然坚持到底。在混采区,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作盾墙,护住铁马,保障采访顺利进行。尽管无临其境地观看比赛,但杨子航却是离运动员最近的“小青荷”之一。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小青荷”也要能吃苦、肯奋斗。
入夜后,杭州亚运村的非竞赛场馆也有许多“小青荷”在忙碌着。李奕谦是其中之一,虽然她的工作让她无法观看比赛,但她找到了另一种感知亚运的方式。她表示,“每个‘小青荷’都是小小的螺丝钉,只有各司其职,整个亚运会的大框架才会更加稳固。”她收到了来自国际友人的肯定,这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价值所在。即使不能像其他志愿者一样亲身体验赛场的热闹与欢呼,他们也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向世界展示着不一样的精彩。这群年轻人的付出和努力是杭州亚运会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微笑和热情不仅传递给了每一位参赛者,也传递给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观众。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现了热情好客的传统和年轻一代的风采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