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杨花似雪花出自
提起苏轼和他的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豪放”。但实际上,苏轼的词风是否仅仅局限于“豪放”呢?他本人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词作风格?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记者“穿越”到公元1100年,采访了即将北归的苏轼。
在采访中,苏轼表示,他并不认可将词的风格简单地归为“豪放”。他认为,所谓的“豪放”,并不在于内容有多少豪壮的成分,而在于能否超越固有观念,直抒胸臆,自诉怀抱,从而给人以新的启示。他在作词时,更多地是随性而发,追求的是“新天下耳目”。
苏轼进一步解释道,他在词中不仅谈古论今,句法格式也不受词律的束缚。有时以诗语入词,有时以文言句法入词,这些都是他用以表达情感的方式。对于一些人批评他的词作不符合“诗庄词媚”的观念,苏轼表示理解和接受。他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在突破花间词的束缚,革新词体,尝试为词开拓新的境界。
苏轼强调,他无意改变词抒情的文体特性,而是要拓展词的题材领域和扩大词的抒情功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词从表达爱情、闺情、怨情扩展到表现、从柔情扩展到豪情,使词像诗歌一样能充分表现作者的心灵世界和情感怀抱。在此过程中,他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使其成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文体。
针对有人评价他的词“豪放如海潮东来,气吞江湖”,苏轼解释了他的创作理念。他并不是不懂音律,但在作词时更注重表达气势和情感,而不愿被固定的格律束缚。他的词常常以壮阔的气象或高远之景象发端,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
谈到自己的离别词《临江仙·赠送》时,苏轼表示虽然离别时刻依然洒脱自然、乐观进取。他认为感情的表达可以更积极、更向上,不必总是忧伤黯淡。这种超然旷达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许多其他作品中。他用自己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色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丝毫不显暮气、消极或悲苦情绪这正是他超然旷达的词风的体现。苏轼还表示他始终保持一种超然旷达的态度对待一切无论是面对何种困境他都能与自然和他人和谐共处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心态。最后他提到即将与朋友米芾相聚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和艺术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