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感性到底是什么意思(详细资料介绍)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接收到的直接感受,如热水的滚烫、食物的香气和岩石的坚硬,这些都是直接的感官体验。这些感触来源于事物的直接刺激,形成印象,成为我们的观念来源。这些感触与我们的思维实体有着明显的区别,即使我们在睡梦中或是幻想中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但这样的状态不能作为判断依据,我们的观念中的这些独特感受可能包含了物体的存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广延物体的存在,与我们的思维实体完全不同。这种对物体客观存在的判断方式,类似于唯心的方式之一。实体的不可替代的感觉和感知的区分,构成了认知功能与物体的区分标志之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界限。
印象源于外界,这也意味着人的观念来源于外界。这种观念的形成方式也被用于推断上帝的存在。就感性的功能而言,直接的印象是感性的功能所带来的。感性将这些印象视为物体的属性,而这些属性主要来源于直接的印象。无论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还是从主谓词的从属关系上,这些直接的印象都构成了我们语言和观念的基础。就像美味的食物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会倾向于享用那些闻起来诱人的美食。有些闻起来不吸引人的食物,吃起来却可能非常美味。为了避免类似的误判,哲学家们会深入探讨判断的主体——自我。
笛卡尔在“第六沉思”中通过许多例子展示了感性的局限性。尽管感知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有助于辨识生存所需的基本物品,但其仅限于事物的表面和感官的直接判断,因此是有限的。例如,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太阳大小与实际大小有很大差距,只有通过经验和反思才能真正了解太阳的实际大小。
感性的判断更倾向于基于生物需求的“动物性”本能判断。感性判断常将对自己有利的事物视为固有的因果关系,植根于观念之中形成判断。这种判断以生物需求为基础,类似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相比之下,理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判断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更加侧重于知识性和总结性。在笛卡尔看来,感性在理性尚未成熟时的幼稚判断常常源于童年并伴随一生。
为了追寻真理,我们必须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我们在尚未成熟的理性阶段,就已经通过感官形成的判断积累了大量偏见。如果我们不将可疑的事物加以怀疑,就无法排除这些偏见。真理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依靠之一,虽然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的批判,但不限于此。人们通过习得复杂机能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真理。在探索感性的局限后,理性作为感性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理性的能力源于后天的批判性知识和运用,能够做出普遍和必然的判断。系统的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