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概括内容100字9回


刘炜斌激情四溢地面对观众,展现了他对评书的热爱与执着。

台下的观众全神贯注,沉醉在他的评书世界里。

这位“00后”的小评书迷,以他的才华和热情,诠释着评书的魅力。

世间生意繁多,唯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易,需千言万语,更须声音洪亮,顿挫迟疾。刘炜斌身兼数职,既是评书表演者,又是文化传承者,他的评书艺术如一台大戏,装文装武,变幻莫测。

曾经,评书这门“说话”的艺术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等评书表演艺术家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评书、相声等曲艺的观众数量有所减少。尽管如此,仍有不少青年评书艺人如刘炜斌一样,勇敢地承担起传承重任,创新演出方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貌。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评书便是其中之一。说到评书,刘炜斌如数家珍,他介绍道,“书”讲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评”则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评书通常篇幅较长、故事性强、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语言丰富、表现力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而评书的真正创始人则是明末清初的艺人柳敬亭。

经过长期发展沉淀,评书至民国时期进入中兴期。新成立后,评书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广播电视的普及为其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80年代,单田芳、刘兰芳等评书表演艺术家的独特声音伴随着收音机传遍了千家万户。

小时候的刘炜斌就被评书的魅力所吸引,他立志要成为一名说书人。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他就通过电视、收音机学习模仿。2008年,他考入北方曲艺学校,主修评书。

评书的基本功是瓷实、圆粘子和找准自己的“范儿”。刘炜斌凭借坚韧的毅力,日复一日地苦练基本功,早上6点起床背词儿,晚上还要在镜子前练习肢体动作。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回到家乡呼和浩特后,刘炜斌开始了他的民间评书艺人生涯。这条路并不容易,观众稀少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他没有放弃,坚持每周免费演出,无论观众多少都认真说上一段。他说:“传承非遗是责任,更是使命。”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刘炜斌进行了创新尝试。他摈弃了评书开头惯用的拖沓冗长,改为简洁明快、直入主题。他还与专业剧团合作,将评书和京剧结合起来,这种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为刘炜斌积累了一批年轻粉丝。

在内蒙古地区,评书的观众仍在培养中。刘炜斌表示,他计划融入蒙古族评书乌力格尔元素,对剧本进行再创作,以吸引更多观众。他认为这对塞外评书的传承发展大有裨益。(文/图 高瑞锋)他们希望能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