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太干净没鱼确实有道理,因为环境太苛刻,鱼儿都活不下去。
确实,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当我们将“干净”定义为极度缺乏杂质、微生物甚至某些必需的化学元素时,那么对于一个以鱼为代表的复杂生物群落来说,这样的环境确实可能过于苛刻。鱼类需要特定的水质参数,比如一定浓度的溶解氧、适量的氮磷比、某些微量元素以及适宜的pH值等。在自然界中,河流、湖泊和海洋往往因为有机物、无机盐、微生物的分解和循环而含有一定的“杂质”或营养盐,这些正是支持水生生态系统运作的关键要素。
如果环境过于“纯净”,比如经过严格消毒或反渗透处理的水,其中可能缺乏鱼类赖以生存和繁衍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者溶解气体浓度不符合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鱼类确实难以生存,因为它们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生理代谢也可能失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水太干净没鱼”并非空穴来风,它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对环境条件的特定需求。这提醒我们,在评价环境质量时,不能简单地将“干净”等同于“适合所有生命”,而应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