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声速影响的依据公式


马赫是一个飞行速度的计量单位,源于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的名字。恩斯特·马赫对空气动力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后人为了纪念他,使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一速度单位。马赫数被用来衡量物体的速度与周围介质中音速的比值。那么,究竟1马赫相当于每小时多少公里呢?

值得注意的是,马赫数的换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来看。脱离环境直接说“1马赫等于固定速度的公里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音速会受到介质、压强和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所变化。

以地球大气层内为例,特别是在海平面标准条件下,压强为1个大气压,温度为15℃时,音速为340米/秒,换算成小时速度就是1224公里/小时。在这种环境下,1马赫就等于1224公里每小时。在高空如平流层(海拔约11-20公里),由于温度降低,音速也会随之减小。在不同高度和温度下,马赫数对应的实际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既然马赫数在不同环境下对应的速度不同,为什么航空领域还坚持使用它呢?实际上,马赫数的核心作用远非仅仅描述飞行速度,更重要的是反映物体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压缩效应的程度。

当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压缩前方的空气,导致空气的密度、压力和温度发生变化。随着速度的提高,这种压缩效应变得越来越显著,进而影响物体所受的阻力和升力,甚至引发激波等复杂的气动现象。而音速正是气体压缩效应的转折点。

对于速度远低于音速的物体,例如汽车,其速度即使达到500公里/时,也仅相当于0.4马赫,此时气体压缩效应较小,可以近似认为空气是不可压缩的。设计汽车时无需过多考虑气体压缩效应。

当物体速度接近或超过音速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例如,当飞机速度接近音速时,会遭遇所谓的音障,即阻力急剧增加的情况。突破音障需要特殊的设计和强大动力。历史上第一架突破音障的飞机是X-1火箭飞机,这一成就标志着超音速飞行时代的开启。

随着速度进一步提高,超过2马赫的飞机就会面临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问题。如SR-71侦察机,其高速飞行时表面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民航客机的巡航速度通常设定在0.78至0.85马赫之间,以保证飞行效率并避免气动问题。

现代客机上都配备了马赫数仪表,能实时计算当地音速并结合飞机的实际速度显示马赫数。飞行员通过这个仪表,能直观了解飞机的速度状态,确保飞行安全。相比之下,使用马赫数比使用公里/时更直观、更科学。因为马赫数能直接反映飞行速度与当地音速的关系,能自动适应环境变化。马赫数不仅是飞行速度的单位,更是航空领域的关键参数,能帮助飞行员和工程师理解并控制高速飞行中的气动行为,确保安全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