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出自哪本著作
管锥编·左传真义
一、庄公十年论战
一、
乡人有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对此,东郭祖朝曾对晋献公言:“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臣等之藿食者岂能不肝脑涂地于中原之野?”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但祖朝之言更能深化其意。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亦将祖朝与曹刿之语并举。陈子昂在《感遇》诗中所表达的担忧,注家仅引《左传》,未窥其源自《说苑》。
二、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注解为:祝词不敢以小作大,以恶为美。桓公六年,随侯告诉季梁:“我的牲畜肥壮,祭品丰富,为什么你不相信我?”这里两个“信”字同义。鲁、随二君的意思就如同僖公五年,虢公所说:“我的祭祀丰富清洁,神必定保佑我。”所谓的“加”,就是夸大失实,是“信”的反面,杜注对此有正确的解释。
在襄公十三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这里的“加”字意为欺凌。而与之不同的,是昭公元年,祁午对赵文子说的“犹诈晋而驾焉”,其中的“驾”也是欺凌的意思。
《管子·五辅篇》有言:“少不陵长,小不加大”,这与《论语·公冶长》中子贡的话相互呼应。《尉缭子·战权》和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加”的用法。段玉裁在《经韵楼集》中引述了多种文献中的“加”字用法,认为唐人的用法虽然出自《论语》,但并不符合本义。在《左传》中,“加”的用法常常兼具两种意义。这里的“勿敢加也”,是指夸大失实的意思。古人常常说“加诬”,或说“加增”,都是指虚夸不信。
三、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模式与《国语》中的申包胥、《韩非子》中的狐偃与晋文公之间的问答模式类似,都是多次问答,但在结尾处有所不同。这可能是故事的相似性,或者是叙事方式的相似性。
四、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在僖公二十八年的子犯的话语中,“饱”即“盈”,“老”即“衰”,与曹刿此言相呼应。《孙子·军争》篇亦引用此语,并对其进行解释。南史中的张兴世传记也以此解释其战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