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候鸟向西南方向飞去


在贵州省的东北部,石阡县的佛顶山密林中,野生动物救助站于2015年安装的摄像头捕捉到了野生豹猫的珍贵影像。就在拍摄地点附近,专家们意外发现了一滩血迹和色彩鲜艳的羽毛。工作人员推测,这应该是豹猫昨晚猎杀的猎物,据羽毛分析,猎物很可能是一只鸳鸯。

石阡县气候属于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是众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越冬胜地。鸳鸯通常在夏季在我国东北部繁衍生息,而到了秋季,当小鸳鸯具备飞行能力后,它们会结伴南飞,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令人不解的是,在夏季这个应该是鸳鸯繁殖的季节,它们为何会出现在南方的大山中呢?

为了探究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地理·》的摄制组跟随鸟类专家吴忠荣前往石阡进行调查。他们首先来到佛顶山脚下的村寨,从当地村民那里获取线索。

到达村子后,发现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都在参加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原来,这里的村要是仡佬族,他们的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此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今天的祭祀活动,是仡佬族特有的节日——敬雀节。

在村庄走访之后,村民告诉我们,可以去县城附近的人工湖泊看看,那里有许多候鸟。在人工湖中行进一段时间后,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鸳鸯。据当地专家介绍,这里最多时曾有超过一千五百只鸳鸯,其中留鸟数量超过七百余只。

石阡夏季的温度近40摄氏度,与鸳鸯在东北的繁殖地相比,这里的气温要高得多。那么,为何这些留下来的鸳鸯能够适应如此高温呢?摄制组来到石阡县气象局寻求答案。

专家解释说,由于石阡县东北和西南方向有两座平行的山脉,它们挡住了大部分外界气流,减少了冷热空气对鸳鸯湖的影响。鸳鸯湖四季的温度差异不大,平均温度在二十摄氏度左右。

但仅仅有适宜的温度还不足以解释为何候鸟会变成留鸟。记者观察到,鸳鸯湖周围的植被主要是灌木,湖水清澈,似乎看不到鱼虾。那么,鸳鸯到底以什么为食呢?

专家进一步解释,鸳鸯是杂食性动物,其食性会根据季节和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繁殖季节,它们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在春季和冬季,它们则主要食用植物的坚果。

考察过程中,摄制组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通常鸳鸯喜欢在高大树木的天然树洞中筑巢建窝,而这里多是灌木,那么这里的鸳鸯是如何上岸安居的呢?

此时专家发现在湖泊两侧峭壁上有很多石洞。结合鸳鸯的习性和周围环境分析,专家认为这里的鸳鸯选择在峭壁上筑巢安家。

除了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温度,石阡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鸳鸯选择从候鸟变为留鸟的重要原因之一。石阡敬畏自然、爱护鸟类的文化也共同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使得这些象征着美丽祥和的鸟儿们愿意在这里安家。文化中鸳鸯被传颂了千年之久,我们也衷心希望贵州石阡能成为这些美丽鸟儿的永恒家园。《地理》栏目带您一探究竟,《山水奇观1丽湖祥鸟》。播出时间:9月10日 17:42分;监制:闫东;主编:刘铭 黄丽君;编辑:田楚韵 陈敏 徐传寓(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