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竿入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孟母迁居》
孟子年幼时,家靠近墓地,他常常模仿墓地的祭祀仪式。其母担忧此非正道,于是决定搬家至市集附近。孟子又模仿商贩的炫耀行为。其母认为这仍非理想环境,于是再次搬家至学校旁边。孟子开始模仿学校中的礼仪活动,其母认为这才是合适的教育环境,于是定居于此。
2、《方探袁公》
方年仅十一岁时,便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时,人们对他评价极高,他遵循了什么原则?”方回答:“父亲在太丘时,对强者以德行安抚,对弱者以仁爱扶助,让他们各安其所,久而久之,人们更加敬服他。”袁公说:“我过去曾做过邺县的县令,也是这么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方回答:“周公和孔子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而努力。周公并未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3、《催苗长者的教训》
宋国有一位心急的农夫,他担心自己的庄稼生长得太慢,于是擅自将秧苗往上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太累了,因为我帮助庄稼生长了!”他的儿子赶忙去田里查看,结果发现庄稼因为被过度拉扯而枯萎了。
帮助庄稼生长并非好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许多人在生活中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急于求成,忽视了事物的自然规律。
4、《北方人食菱》
一位北方人因为不熟悉菱角,在南方吃菱角时连同壳一起吃了。有人告诉他应该去掉壳再吃,他却为了保护自己的无知而辩解说:“我并非不知道,连同壳吃是因为它可以去热。”问他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植物吗?”他回答说:“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土里产的,这是因为他强不知以为知。
5、《画蛇添足的故事》
楚国的一次祭祀活动中,主人赐给手下人一杯酒。有人提议每人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杯酒。一个人很快画完了蛇,还想给蛇画上脚。另一个人已经画完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为何要给它画上脚呢?”为蛇添足的那个人最终失去了酒。
6、《愚人食盐的故事》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给他食物,他觉得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又为他加了盐。加盐后食物变得美味了。愚蠢的人便以为美味来自于盐,心想既然少放盐就这么美味,那么多放些不是更好吗?于是他便空腹吃起盐来。结果口味败坏了,反而成了他的祸患。
7、《截竿入城的办法》
拿着长竿进城的人开始时竖着拿竿子无法进入城门,于是横着拿试图入城也不行。一会儿有个老人来了建议道:“为什么不试试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带入城呢?”这个人听从了老人的建议将长竿截断后带入了城。有时候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变通而不是固守规则不变通只会让人钻牛角尖反而适得其反误打误撞也不如先找对方法再行动来得有效。然而有人却自以为是常常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而盲目行动导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变通不能一味固执己见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8、《猫的故事》 有个人很讨厌老鼠于是他买了一只猫来捉鼠猫饱食安卧就不捉鼠了甚至和鼠一起玩耍老鼠因此更加猖狂这个人很生气就赶走了猫以为天下没有好的猫了其实不是没有好猫而是他没有善待猫好的猫也需要好的待遇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9、《其父善游的故事》 有人在江上见到一个人抱着婴儿要把他投到江里婴儿哭了起来旁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他的父亲善于游泳!这个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父亲善于游泳并不能代表婴儿也善于游泳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必然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以主观臆断来对待事物而应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0、《人有亡斧者》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行举止都觉得他在偷斧头后来他发现斧头了在自己的山谷里挖出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邻居的儿子这说明有时候我们因为主观成见或者情绪等原因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所以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消除主观情绪尽可能根据客观事实来进行判断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做出不合理的事情。 11、《滥竽充数的故事》 齐宣王喜欢听合奏的音乐每次都要三百人一起演奏南郭先生请求加入并为齐宣王演奏齐宣王很欣赏他给他和其他乐手一样的待遇但当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