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惊起而长嗟上一句


梦游天姥山别离吟

李白,一位被浪迹海上的游客,谈及瀛洲仙山,烟涛浩渺难以追寻。越人传说之中的天姥山,云霞明灭,时隐时现,尚可观赏。此山直耸云霄,仿佛与天际相连,气势雄伟,甚至掩盖了五岳之中最巍峨的赤城山。那巍峨的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与之相较,亦显得矮小,似乎在东南方向倾斜倾倒。

我渴望梦游吴越之地,一夜之间,仿佛穿越镜湖之月,飞渡至天姥山。湖月照亮我的身影,引领我至剡溪。谢公的宿处至今依然存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鸣。我穿上谢公特制的木屐,身登青云之梯,踏上寻仙之路。半壁天空出现海日辉映,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山路千回万转,方向不定,迷恋于繁花倚石之间,忽然已入夜。熊的咆哮和龙的吟唱在岩泉间回荡,震撼深林与高峰。云色深沉欲雨,水波荡漾生烟。雷电交加,山丘崩塌,洞天石扉猛然开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人的衣裳是绚烂的霓虹,乘坐的是飞奔的风马。云中的仙人纷纷降临,虎鼓瑟、鸾回车,仙人们列队如麻。我的魂魄被震撼,长叹一声惊起。醒来时只有枕席和失落的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变幻无常,古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般消逝。别了朋友们何时能再相见?让我骑着白鹿在青崖间自由驰骋,若有兴致便去探访名山。我怎能屈服于,让他们折损我的傲骨与尊严?我只愿心境永远开阔明朗!

这首诗是李白在被唐玄宗逐出长安后的第二年创作的。他选择梦游天姥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境。全诗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景色开始描述,逐渐过渡到社会现实。首段运用对比、夸张、衬托手法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隐含诗人内心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描绘山景,从时间、方位、感觉等方面生动描绘天姥山的壮丽;二是展现仙境,呈现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和云中神仙的世界。最后一段抒发梦境破灭后的心情,揭示主题。诗人以如梦似幻的浪漫手法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慕,展现了他蔑视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全诗小结颇有感慨:李白辞帝京后梦游天姥山吟咏豪情壮志。自古以来万事皆如流水东去不返赋予诗人生活态度改变的勇气不畏对古时的风云人感动唏嘘若再遇东鲁诸公愿骑白鹿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吗?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