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说乎的乐怎么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字义也在不断演化,一字多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古文经典的解释存在多种版本。以《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为例,这一表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在《四书集注》中,宋代大儒朱熹将其解释为“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中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可阻挡”。现代教材通常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复习”,与朱熹的解读相近。这种解释真的符合孔子的原意吗?

当我们深入研究“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时,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真的所有人都会因为时常复习而感到快乐吗?恐怕只有少数人真正喜欢不断复习。而孔子在这里使用的字眼是“说(yuè,同‘悦’)”而非“乐”,显然有其深意。

为了理解孔子的真正意图,我们需要从甲骨文的角度来解读“学”、“习”、“时”三个字。

关于“学”字,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它由手、爻和表示学校的房屋侧视图组成,寓意着接受并教导知识。“学”的本质是接受并传授知识的行为。

至于“时”字,最初由“之”和“日”组成,表示太阳的运行和时间的测量。在春秋时期的金文中,“时”字增加了与观测天象相关的元素,如“止”(脚趾)和“寸”(中医切脉的脉门位置或右手)。“时”字起初代表时间的测定和记录,后来逐渐衍生出季节、适宜的时间等含义。在《论语》中,“时”字更多代表季节或适宜的时间,而非“时常”。

再来谈谈“习”字,它由羽和日组成,象征小鸟在晴日里练习飞翔。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习”是小鸟反复练习飞翔的动作。“习”字最初确实含有复习、温习之意,但更包含实践、练习的意思。

综合以上分析,“学而时习之”可以有四种解读:在适宜的时间里复习;在适宜的时间里实践;时常复习;时常实践。结合孔子的“不亦说乎”,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调的是解开心中疑惑带来的愉悦感。“学而时习之”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解开心中的疑惑,达到愉悦的状态。这与孔子强调实践、思考的学习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学习观被误解了很长时间。进入21世纪,我们应该引导下一代将学习与实爆相结合,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而不是仅仅强调没有实践的复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懂读书的“书呆子”或纸上谈兵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