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简称是什么呀


四川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革。四川在先秦时期归属于古蜀国,后来秦朝消灭了蜀国,并在该地设立了蜀郡,首府设在成都,从此成都成为四川地区的中心。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根据《禹贡》和《职方》的“九州”概念,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四川地区属于其中之一,称为益州,首府依然在成都。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一直沿用益州的名称。

到了唐朝唐太宗贞观元年,全国被划分为十个“道”,四川地区大部分属于剑南道,首府设在成都。四川东部的部分地区属于山南道。由于山南道地域辽阔,后来它被细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加强、削弱地方势力,剑南道被划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形成了“两川”的概念。这一名称源于这里地势平坦,一马平川。

到了唐代宗时期,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与山南西道进行军事与行政的协同管理,形成了“三川”的格局。但无论是“两川”还是“三川”,都未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

到了北宋时期,行政区划由“道”改为“路”,四川地区被分为西川路和峡路。后来这两路又被细分为益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在官方文件中,“川峡四路”开始简称为“四川路”,从而产生了“四川”这一称呼。

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合并了“川峡四路”,设立了“四川行省”,首次将“四川”作为最高行政区的名称。随后的明朝和清朝也沿用了“四川”的称呼。明朝设立了“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而清朝则直接使用“四川省”。至此,“四川”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那么,现在你明白了为何四川不称作“三川”或“五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