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典故真的来自庄子吗?别急着下结论!


关于“朝三暮四”这个典故是否真的源自《庄子》,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和需要辨析的地方,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

传统上,人们认为“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故事讲述的是,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为了节省粮食,打算改变猴子们吃橡果的规则:早上给三颗,晚上给四颗。猴子们听了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变相减少食物,便去向宋国国君投诉。国君为了安抚猴子,便宣布改为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听后,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故事常被用来比喻言行反复无常、出尔反尔。

然而,也有观点指出,这个故事最早并非出自《庄子》,而是更早的《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孟子转述了齐宣王的话,提到他曾想用朝三暮四的规则对待百姓,但被孟子劝阻。这里的语境是孟子在劝导齐宣王不要用这种看似节省实则让民众不满的方式治理国家。这表明,“朝三暮四”作为规则变更、引发不满的典故,在《孟子》中已经存在。

至于《庄子·齐物论》中的记载,虽然文字表述和流传更广,但其故事内核与《孟子》所述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朝三暮四”的故事原型可能更早,在《孟子》时代或许已经流传,而《庄子》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学性的演绎和记录,使其成为广为流传的寓言。所以,与其说它“真的”来自《庄子》,不如说《庄子》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较早且影响深远的文字载体之一。这个典故的源头,更可能是一个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流传的故事,而《庄子》和《孟子》都记录了这个故事的不同侧面或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