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

这个故事源自《庄子齐物论》所记载的春秋时期宋国。
在宋国,有一位名叫狙公的人,他饲养了一群猴子。狙公非常了解猴子的性格和习性,而猴子们也能理解他的话语。有一年,由于粮食收成不好,村子里出现了。狙公不得不减少猴子们的口粮。但他担心猴子们会不满,于是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紧缺,我们必须节约食用。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果子,你们看这样行吗?”
猴子们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愤怒,纷纷抗议道:“这怎么行?早上的果子还没晚上的多,这太少了!”看到猴子们群情激愤,狙公连忙改口说:“那这样好不好,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应该够你们吃了吧?”猴子们听到早上的果子数量已经增加,误以为口粮总量增多了,于是愤怒的情绪立刻转变为欢喜,重新接受了安排,高兴地趴在地上。
这个故事原本的成语意思原本是形容用欺骗的手段对待人。而现在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常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总是过于纠结于事物的表面差异,看不到事物本质上的同一性。最终,他们就像这些猴子一样,被一些表面上的小变化所愚弄,被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把戏所迷惑,却无法辨别真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