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如何区分平仄格式
为什么意境与平仄格律常常被人视为对立的两面呢?
我们上班的时候,如果工作表现出色,往往能得到赞誉,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打卡了呢?但你有没有超越规则的资格?你有没有决定公司命运的权力,能够改变老板制定的规则?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几点上班都可以,甚至可以美其名曰“能力决定规则”。
如果你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是不是每天都要按到?参加早会、晚会?如果工作没做完,是不是还得加班?
如果你觉得受不了,可以选择离职,但就不能再以这个公司的员工自居。
写格律诗、作对联也是如此,遵循的是自己的游戏规则。
你是否已经对平仄格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是否对古人的平仄理论有所超越,能够自行制定对联的规则,并让大家心悦诚服?如果你是对联或格律诗领域的名家,自然可以随着自己的韵律走。
但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甚至对平仄格律还一知半解,那你还是得遵循规矩,按照平仄的要求来创作。先写出符合平仄要求的对联和近体诗,再去追求意境和表达。
同样,如果你受不了平仄格律的束缚,可以选择不写对联,不写近体诗,转而写古风、现代诗或打油诗,这样就无需考虑平仄格律的问题。
那么,对联的平仄规则又是从何而来呢?
相对于盛唐时期成型的近体格律诗,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出现得比较晚,起源于五代十国的后蜀。第一幅春联是由后蜀的孟昶所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对偶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早在赋和骈文中就有广泛应用。到了骈文衰落、近体诗兴起的时候,经过上官仪的整理,形成了对仗,并严格要求格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这成为了律诗的一个基本条件。
单独把近体诗中的中二联拿出来使用,就形成了对联。由于对联的独立性、完整性,要求上下两句就要把事情、情境表述完整,后来逐渐出现了长联,其在字数、句数、长短上不再受格律诗规则的限制。
但平仄的规则根深蒂固,并未发生变化。律诗中对仗的两句必然是平仄对仗的。这一基本原则无论对联如何变化,关键位置的平仄都必须相对。否则,就不能被称为对联。
接对联就像高的命题作文,不仅上联限定了情境内容的范围,下联也需要对应。对联的规则也对平仄有明确的要求。就像高考作文中的“诗歌除外”,如果你因为不懂或自负,一定要写一首不符合格式的诗歌,不管内容如何出色,你也只会得到零分。
平仄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规则。如果你想参与这个游戏但又不想遵守规则,那么行家不会关注你的意境如何。浪费了心血却忽视规则,难道不冤吗?如果你只为自己开心而不遵守规则,那又何必来询问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