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春联的来历和春日习俗大揭秘


春节贴春联,这项充满年味的传统习俗,其来历与古老的“桃符”有着深厚的渊源。相传,在周代,人们就有在门旁挂桃木辟邪的习俗,认为桃木可以驱赶鬼怪,保佑家宅平安。这种桃木牌,被称为“桃符”。到了五代时期,出现了用纸代替桃木,并在纸上书写吉祥语句的情况。据记载,后蜀国君孟昶曾在公元964年的除夕,让学士在桃符板上题词,但他觉得学士所题不够精彩,便亲自提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联开始普及,但当时民间仍称“桃符”。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贴春联,并规定官民在除夕前必须贴上春联,春联才逐渐取代桃符,成为春节门上不可或缺的装饰。

春日习俗更是丰富多彩,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喜庆。

扫尘(腊月二十四): 也称“扫房”,意在扫除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除旧布新”。

祭灶(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也称“小年”,人们会在灶台前摆上糖瓜、麦芽糖等,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贴春联、挂灯笼: 如前所述,春联寓意吉祥如意,灯笼则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吃年夜饭: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称为“年夜饭”。这顿饭通常非常丰盛,包含各种寓意吉祥的菜肴,如鱼(年年有余)、饺子(招财进宝)、年糕(步步高升)等。

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会通宵不睡,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珍惜时光,也寄托了对长辈健康的祝福。

放鞭炮、点烟花: 传统上认为鞭炮可以驱赶邪祟,烟花则增添节日气氛。

拜年: 新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祝福和保佑。

逛庙会: 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各种庙会,有各种小吃、杂耍、手工艺品等,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重要的表演形式,象征着吉祥、热闹和喜庆。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