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十三经的是哪一本书
在先秦时期,学术主要由掌控,知识追求实用。那时的人们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非常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念下,有人主张“学了无用,不如不学”,认为商人不一定要读书识字,士人也不一定要习武(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情况)。可以说,在实用层面,古代的知识是分类掌握的。春秋时代是一个过渡阶段,孔子的学生们需要学习六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
从战国开始,学问逐渐开始向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方向发展,形成了重视广博知识和通识教育的学风。在这个时期,“博学”成为了士人们长期追求的一种境界,他们普遍认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尽管学问在两千年的主流中反对过分分类治学(尽管偶尔也有人主张分科治学,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实际上不提倡“分科”的古人很难产生将学术“分类”的社会需求。
近百年来,学者越来越注重学术分类,这主要受到了近代西方学科分科思想的影响。西方在近代以前也并不完全注重分科,而今存的早期学问如“”,类似于20世纪前期的“国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问。早期的“科学”常被翻译为“格致学”,人们谈论“科学”时多指“分科之学”及“分科治学”的意思。虽然这样的“科学”具有新意,但与后来与赛先生等同的“科学”还有一定距离。
近三百年来,学术发展内在的趋势是趋于专业化。傅斯年注意到,学问过去是以培养人品为目的,不分科的。在清代及史学出现专门化趋势时,也有人主张学术应该全面兼顾。西潮的冲击推动了学界的专门化倾向,晚清时期就有学者如薛福成主张建立专业的学问。章太炎在20世纪初则特别看重分科意识的增强,他认为学科的细分能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学者们逐渐树立了为自己求知识的心,不再仅仅为了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