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常寂 上一句是什么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位禅师,他传授给唐僧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心经只有二百多字,却深入浅出地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精髓,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在我国中,也有一部与之相媲美的经典,那就是《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其作者不详。传说老君西游至白龟台时,曾向西王母传授此经。该经典以发挥“清静”为核心,不强调具体的修养方法,而是教导人们从心底入手,以清静消除杂念,领悟大道。

《清静经》是炼养术的重要资料之一。《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将其置于众经之首,作为道士们日常修炼的重要课程。主要阐述“天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等思想。强调了世界的本源是混沌一片,然后分为天地,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女亦各有其属性。大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含,细微至妙,衍生万物。

人们天生具有元神,原本纯洁无染,但因受到人心和欲望的干扰而失去宁静。如果能消除欲望,心灵就能回归平静。这种境界中,色、声、香、味、触、法所带来的贪、嗔、痴也会消失无踪。

那些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有清除,贪欲没有消除。而那些能够遣除物欲的人,能够看清心性的本来面目,知道万物都是因缘所生,虚幻无常。这样他们就会超越物欲的干扰,保持天性的纯真。他们明白身心皆是幻境,万物无常,唯有本性是真,从而不为浮华所扰,不为声色所迷。

《清静经》还提到“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即使在生活中应对事物,也能保持心灵的清静。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清静。达到这样的境界后,就可以逐步步入真道。而那些执着于德行的人,实际上并不明白道德的真谛。众生不能得道的原因在于有妄心。妄心一起,道心就会远离。《道德经》中提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旨在让人不动心。对于烦恼妄想、忧苦身心的人,会遭受污浊耻辱,在生死中流浪,长久沉沦在苦恼的境遇中,迷失真道。

真实不虚的圣道,有悟性的人自然会领悟。得悟道理后便能永远归于清静。仙人葛洪曾说,他得到真道之前曾诵读此经万遍。这部经典是天上人所学习的内容,不传给普通人。他以前从东华帝君那里得到过此经,而金阙帝君和西王母也相继传授。西王母只是口头传授,不记录文字。葛洪现在将其记录流传于世。上士悟得此经可成仙;中士修行可得列为仙班;下士得到此经也可长寿于世。在人间三界,最终可进入金门仙境。左玄真人说,学习此经并持诵的人会得到善神的保护,然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说家中若有此经并悟解者可以免受灾难侵扰得到众圣护持。功满德就之时还会帝君并身腾紫云。

这部《清静经》是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相辉映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