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来花自开解释


多情的诗人对春天的色彩情有独钟。一旦花儿凋谢,一旦树枝落红,一旦春风扫过桃李杏,那深深的伤感便如春水般涌来。诗人内心的伤怀,犹如那浓厚的墨色,无法抑制。看到喜爱的色彩逐渐消逝,心中的伤感如丝如缕,连绵不绝。那种痛彻心扉的伤感,令人心生怜惜与同情。愁男如李后主所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愁女则如林妹妹所感,“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暮春时节,繁花落尽,诗人多愁的情绪再次涌现。内心的伤感觉得春天的逝去太过匆忙,花朵的凋谢仿佛群芳过后的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多情的诗人心中却总觉得春意犹存。在这紫燕翩飞、布谷声声、春蛙伴雨鸣的季节里,一树桐花成为暮春时节的独特风景。

“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来”,这是家乡人们的谚语。桐花的盛开,是老家庭院的一道盛景。那香甜的花香,那紫白的花朵密密匝匝地缀满枝头,无需绿叶的陪衬,自有一种的韵味。桐花在高大挺拔的树冠上绽放,给人一种远观的美艳,绝不被俗人所亵玩。在我看来,桐花才是春花中的佼佼者。仔细端详那花冠花瓣,仿佛听到了桐花在欢唱春天的乐章,那歌声唱给天上的凤凰,那密密匝匝的花冠如同一支支唢呐在欢唱百鸟朝凤。

回忆起童年的家乡,广植梧桐。父亲深爱梧桐树,认为它是可用之材。那紫色的桐花,蕊里有一丝甘甜,每当桐花飘落,我们孩子们总喜欢捡起桐花,那花朵的甘甜。这成为童年最甜蜜的回忆。老家的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有高大的梧桐树,可观花景、可遮阴凉、可作木材。虽然未曾见过凤凰栖落,但常见飞鸟繁花脆鸣。每到夏天,梧桐的叶片繁茂,一树繁阴可遮骄阳,树下乘凉品茶饮酒真是凉爽。

父亲的仁兄弟都是木匠,常在家中聚会。就在梧桐树下,他们猜拳行酒令,酒酣之时,聊起这梧桐的用途。孙叔说梧桐木材做的风箱十分好用。母亲听后决定请孙叔制作一个风箱。孙叔豪言壮志地答应下来,并表示连做柜子也不在话下。父亲听后流泪,感慨良多。后来孙叔真的制作了梧桐木板的风箱和柜子,给全家带来了方便和温暖。

在城里读中学时,我从诗词中寻觅梧桐的影子。除了做风箱和柜子之外,梧桐还是制作古琴的必选木材。这使我更加感慨梧桐的用途和价值。不仅梧桐的花带给人甘甜,梧桐树的形象也大多进入诗人的意境中。愁苦的诗人总是到梧桐里抒感。每当秋风劲吹、梧桐叶片飘落之际,我跟随母亲扫落叶时,感受到的是满树的落叶带给家的温暖而非伤感。

终于如父亲所愿,父亲离世后,他的仁兄弟真的用梧桐给他制作了寿材。父亲一生钟爱梧桐,让他在梧桐板材做成的房子里安眠是我对父亲最好的怀念。多年后,仁叔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给母亲做了一个柜子模样的木箱。

古老的梧桐树种中蕴历代文人的情感与诗意。每一束花瓣都承载着诗词的旋律、乡愁的追念和亲情的依恋。看那一树桐花绽放时,我思绪万千、怀恋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