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除的定义是什么
谈到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们要给孩子们介绍的就是“余数”这个概念。在除法运算之前,我们已习过除法,那么什么是余数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平均分配后剩下的部分。比如,如果有三块糖要分给两个学生,每人分到一个,还会剩下一块。这块剩下的糖,我们就称之为余数。再比如,如果有五块月饼,同样分给两个学生,每人分到两块,也会剩下一块,这也是余数。这样,孩子们就能对余数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除法运算分为两种,一种是能除尽的,一种是除不尽的。能除尽的情况就没有余数,除不尽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余数。在进行除法计算时,如果被除数能够除尽,直接写出商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写余数;如果不能除尽,才需要在商后面添加余数。那么,余数怎么写呢?可以参考下面的图示。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些学生在计算完除法后,往往只写出商而忘记了余数的存在。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在写算式后面的余数和商时,会在它们之间加上六个点。其实不需要刻意去追求这些点的形状是否圆润,简单明了地写出来就可以了。余数是分完(平均)之后剩下的部分,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余数”。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余数永远小于除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如果有一些糖要分给五位小朋友,在平均分完之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呢?列算式就是糖块的数量除以5。第一种情况可能是糖块正好分完,一个不剩;第二种情况可能是还剩下一个到四个之间。因为剩下的糖块不够再分了,所以不可能剩下五个或者更多的糖块。我们得出结论:余数不可能大于除数。
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那就说明计算错误了。这也算是一种间接的验算方法。关于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求被除数),公式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之前我们求被除数的公式是商除数=被除数。因为有了余数,所以在求被除数时要把余数加上。我们得出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关于有余数除法求商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乘法口诀来计算。看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选择最接近被除数的那个)。比如24除以5等于多少?让学生思考24里面最多有几个5。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我们知道最多有四个五,所以商就是4。因为四五二十,被除数是24,减去20还剩下4个,那么这剩下的四个就是余数。所以算式是245=4……4。这是口算,以后的竖式计算也是同样的思路。
我们来谈谈有余数除法应用题中单位的选择。在做应用题时,算式后面的商和余数都需要添加相应的单位。而且,它们的单位并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绳子总长39米,做一根跳绳需要7米,问能做几根跳绳?还剩几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商和余数的单位是不同的。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相应的单位,不要着急回答,确保单位选择正确。以上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经验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请前辈多多批评指正。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