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哪个是古人的原句


董遇是一位讷于言而好学的人,被周围的人尊称为知识的引导者。那些向他求学的人,他总是鼓励他们说:“要先读百遍!”他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许多学习者感叹:“我理解您的意思,但时间却是我无法克服的难题。”董遇则回应道:“你们应该学会利用‘三余’时间。”当被问及“三余”的具体含义时,他解释道:“冬天是岁之余,夜晚是日之余,阴雨则是时之余。”

这一智慧令人赞叹,反映了古代哲人的深思熟虑。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人来说,这种领悟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现今的家长和孩子们却常常忽视这一智慧。为了展示孩子的才能,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快速背诵,如唐诗三百首。这种强调背诵的做法往往忽略了理解的重要性。正如蘅塘退士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关键在于熟读而非单纯的背诵。

董遇的理念与这种观点不谋而合。真正做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只强调背诵的结果,而忽略了熟读和理解的过程,那就如同舍本逐末。

通常,记忆的速度与遗忘的速度成正比。浅尝辄止的快速记忆很容易遗忘,只有深入理解并反复熟读才能真正将知识铭记于心,从而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现实中,很多孩子小时候能全文背诵《唐诗三百首》,但到了上学时仍会出现错误。家长不解地质问:“你小时候就会背了,现在怎么还会错?”却忽略了孩子虽然背下了诗句,却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就像我们很难记住五年前早餐吃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记住那些深深触动我们心灵的事件。

英文阅读中的《新概念》也是如此,孩子们虽然能背诵多本书,但如果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到了初中仍然可能面临困难。这两个例子鲜明地展示了熟读和背诵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们的看法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