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餐时右手拿什么左手拿什么
上世纪80年代,西餐在上海风靡一时,从点菜规矩到用餐礼仪,一切都显得新鲜而时尚。
怀旧情怀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热衷于怀想旧时光。最近读到有关老上海西餐的文章,仿佛时光倒流,仿佛亲身经历过那些美好时光。当我想要给自己贴上“老上海”的标签时,我突然警觉,80年代的老上海,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年。
在那个时代,上海的西餐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起伏不定。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许多西餐店纷纷重新开业。当时,我在绍兴路出版社工作,隔壁办公室的“大师兄”是个生活享受家,经常给我们讲述西餐的魅力。他说,真正的西餐不仅仅是俄式家常菜,还有英美式的正宗西餐,那种刀叉、餐巾、高脚酒杯的仪式感和氛围,是我们未曾体验过的。
于是,我们跟随大师兄,前往陕西南路上的蕾茜西餐社。平时路过时,我们只能透过玻璃窗羡慕地望着里面的一切。进入餐厅后,大师兄为我们点了一桌丰盛的西餐,包括汤、色拉、葡国鸡、炸鱼排等。虽然我们对红酒望而却步,但尝试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享受到了西式服务的标准。
虽然有大师兄的指导,我们仍然对西餐的礼仪规则感到困惑。雪白的餐巾应该放在膝盖上还是下巴下?刀叉的使用方式是怎样的?调羹的舀汤方式又该如何?大师兄尽力解答我们的疑问,但初次聚餐还是变成了一场闹剧。
过了几周,大师兄又带我们去了一家新开的西餐馆——新利查。这家餐厅的经理帮我们安排了长桌,为我们准备了经济实惠的西餐。因为内部有人照应,我们用餐时不再那么拘谨。这次用餐经历让我们皆大欢喜。
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的实施,上海人开始追求西洋风情。喝咖啡、吃西餐成为了谈恋爱的时尚选择。红房子西菜社的法式焗蛤蜊、牛尾汤,德大西餐馆的炸猪排,天鹅阁的龙虾意面,上海西餐社的烤牛排等都是当时追求的美味。
如今,当我回想起老上海的西餐时光,我仍能感受到年轻的胃、油光光的唇和闪闪发亮的眼眸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那些追求美味、享受生活的日子,是我们青春恣意的见证。(孔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