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的种类有哪些

盛夏七月,蝉声如织。随着夜幕的降临,蝉鸣逐渐消退。虽然辛弃疾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来赞美蝉鸣之美,但真实的蝉鸣更似夜的低吟。在郊野的草丛中,另一种昆虫正展翅高歌,奏响甜美的夜曲,那便是螽斯。
至于我们平常所见的蝉,无论是华北还是江南,主要有三种:蒙古寒蝉、黑蚱蝉和蟪蛄。
在浙江海宁,人们将蒙古寒蝉亲切地称为“无知鸟”。其鸣为“无知鸟!无知鸟!”的连续呼唤。北京人则称其为“伏天儿”,这也是对其鸣叫的一种模仿。这三种蝉中,蒙古寒蝉的鸣唱期是最长的,从六月一直持续到十月。北宋词人柳永曾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述的或许就是蒙古寒蝉。
蒙古寒蝉的体型大约3厘米,背部以绿色为主,夹杂着黑斑。它的鸣叫音调多变,忽高忽低,节奏疾缓不一。而黑蚱蝉的体型更大,可达四五厘米,全身几乎全黑。它的鸣叫较为单调,仿佛是一种持续的、强烈的噪音。它被人们俗称为“老前”,意为无休无止的鸣叫。
蟪蛄则是这三种蝉中体型最小的,只有2厘米多一点。其雄蝉发出“滋,滋”的声音,有人戏称其像是“吃,吃,吃”的声音,仿佛总是吃不饱的样子。它的鸣唱声比前两种蝉都要轻。
随着天空逐渐暗下,“万树暮蝉鸣”的景象逐渐消失。但在草丛中却传来了新的声音,“吱吱、唧唧”,这是夏夜昆虫音乐会的前奏。其中,螽斯是最著名的“草丛演奏家”,也被俗称为蝈蝈。
螽斯与蝗虫外形相似,但仔细观察便能看到它们的区别。螽斯的外壳更加柔软,触角细长而柔软;而蝗虫的触角则较短且较粗。古人认为螽斯通过两股相切发声,但实际上,它是通过雄虫的一对覆翅相互摩擦来发声的。不同种类的螽斯发声频率不同,因此鸣声各异,但都具有独特的金属质感。
七月也是寻找虫蜕的好时机。各种蝉和螽斯的若虫会在夜晚爬上树枝或草叶,上演“金蝉脱壳”和“螽斯羽化”的奇妙变化。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带着手电筒,到公园或郊野探索自然,一边聆听夏夜草虫音乐会,一边寻找夜晚出没的小动物,何其乐趣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