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水是500ml吗


小儿前干后稀的思考

从事小儿推拿多年的我,经常遇到小儿前干后稀的情况,相信许多儿科医生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阅读《伤寒论》时,我发现其中关于阳明病的描述与小儿此症状颇为相似。本文将基于这些内容进行解读与思考,以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探讨。

《伤寒论》中的一段描述提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初鞕(同“硬”)后溏。”此症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胃中冷,水谷不别”。换句话说,小儿的胃部功能出现问题,无法有效消化食物,导致前干后稀。

对于这一病症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现代营养学的误导,使人们过分追求营养补充而忽视脾胃的运化功能;二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冷饮冰饮,以及忽视夏季养阳的重要性,导致外来寒邪直中,引起“胃中冷”。

深入分析,长期前干后稀的主要病机属于脾胃虚寒。脾虚导致水湿不能正常运化,停滞于内则“后溏”;胃虚则传导无力,当食物传导至大肠时停滞不前,大肠又不断吸收食物中水分,则“初头鞕”。

对于治疗方法,《伤寒论》虽未给出具体方案,但提示我们“不可攻下”。我认为这是因为苦寒攻下会导致脾胃阳气进一步受损。治疗方法可以从多个思路出发:如艾灸取穴、小儿推拿、以及外部通便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改变不良的饮食起居习惯。

关于养护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补充饮食营养要注意适度,根据个体的脾胃功能水平来决定。

2. 先硬后溏时,不能继续吃寒凉冷饮让脾胃受寒。一方面要少吃或不吃凉性食物,另一方面要避免温度低的食物。

3. 饮食节律也很重要。遵循古代医家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时间,让胃得到休息。

4. 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充分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多吸收自然赋予的阳气。

小儿前干后稀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治疗和养护。作为医者,我们不仅要提供治疗方法,更要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希望本文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共同为小儿健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