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和黄芩差远了,别把它们混为一谈!


黄芪和黄芩虽然名字中都有“芩”字,容易让人混淆,但它们在中医药理论中的性质、功效和主治病证有着显著的区别,确实不能混为一谈。

黄芪,性温,归肺、脾经,是一味补气药的代表。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补气升阳,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引起的久泻脱肛、便血崩漏,以及气虚水肿、表虚自汗、气虚血虚等证。黄芪还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简单来说,黄芪是以“补”为主,适合气虚的人群。

黄芩,性寒,归肺、胆、胃、大肠、心经,是一味清热燥湿药。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善清肺火及中上焦湿热,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湿热黄疸、湿热带下、疮疡肿毒等。此外,黄芩还能凉血止血、安胎。由于黄芩性寒,常用于清热泻火、解毒、止血,适合热证、湿热证的人群。

总结来说,黄芪是温补气的良药,而黄芩是寒凉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品。两者药性、功效和主治方向截然不同,使用时必须辨证准确,否则不仅无效,还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明确区分黄芪和黄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