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在1905年,随着清朝皇帝的谕令,历经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结束。科举制度留下的文化影响依旧深远,至今仍令人好奇状元、榜眼、探花三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

要了解的是状元是通过殿试这一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而产生的。所有考生在这场考试中按照成绩排名,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仅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会被赐予进士及第的荣誉。而二甲、三甲则包含若干名考生,分别被授予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荣誉。

从发榜之日起,这些进士的身份便有所区别。一甲前三名可以直接获得,其中状元会被授予修撰职位,榜眼和探花则被授予编修职位。状元还会获得皇帝恩赐的六品朝服等丰厚奖励。而二、三甲的进士则只能获得牌坊银与彩花的奖励。

除此之外,状元在仕途方面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他们无需参加朝考,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据清朝史料记载,114名状元中,有14人官至宰辅,24人官至部、院大臣,6人官至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中,一二品共有44人,占据了状元总数的近39%。

由此可见,清朝状元的地位显赫,相较于二、三甲的进士,他们更容易得到提拔。普通的进士要想攀升至顶级,难度相对较大。多数进士会被外放到地方任职,一旦外放到地方,晋升的机会便相对有限,很少有从正七品的知县一路直升至知州、知府、道员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