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名称和对应农作物

自古以来,关于五谷的说法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五谷的列举并不统一。例如,《周礼天官》中记载以五味五谷五来养生,其中提到五谷包括麻、黍、稷、麦、豆。而《孟子滕文公》则提到“树艺五谷”,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楚辞王逸注》和《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等也有关于五谷的不同描述。
在现代,人们一般将“五谷”解释为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和大豆,或者理解为稻、麦、粟、黍、豆。但实际上,人类食用的粮食远不止五种谷物那么简单。
正如《本草纲目》所指出,古代有五谷、六谷、九谷的名称,诗人也有八谷、百谷的咏叹。实际上,古代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由少到多逐渐发展。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早期的原始时代,采集野果和籽实充饥,任何可食用的果实都被视为粮食,其种类自然是非常繁多的。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淘汰那些不适合作粮食的品种,选择营养价值高的品种进行种植,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说的“五谷”。这些谷物的演变过程是从粗糙到精细,从混杂到专门,从多到少的过程。
“五谷”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农作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分类,而不同的解释仅仅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由于深厚的历史和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这个数字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吉利意义,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以及东、西、南、北、中的理念。
人们逐渐将“五谷”作为粮食的代名词,用来泛指所有粮食作物,而不再去追究具体是哪五种粮食。古代的百谷之多,反映了人类从无知到有知,从饥不择食到精细选择粮食的漫长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