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显示器提示无信号休眠(详细资料介绍)

以前我总是习惯在睡前沉迷于刷手机,寻找片刻的放松,结果却是越刷越精神,常常在凌晨时分仍然沉迷于短视频。第二天早上顶着黑眼圈起床,总是后悔"昨晚又浪费了时间",但到了晚上十点,我又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这样的恶性循环持续了一年之久。
直到今年三月,我决定改变这一切。我开始尝试一种新实验——把床头柜上的充电线换成了纸质书。
最初,我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需要端正坐姿,认真做笔记。但后来我想明白了,书籍浩如烟海,无论如何也看不完。于是,我开始在睡前安排阅读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闲书。李娟的阿勒泰、费兰特的那不勒斯以及黎紫书的怡保街巷等书籍,这些原本躺在收藏夹里无人问津的书籍,现在成为我的催眠曲。
每晚,我会点亮床头灯,电子阅读器的光标在黑暗中犹如萤火虫般跳跃。洗漱完毕后钻进被窝,指尖轻轻划过泛黄的纸页,发出的沙沙声比任何白噪音都更有助于我入睡。当读到黎紫书写父亲中风的段落时,眼泪打枕头,却没有察觉到;看到阿克曼在布鲁塞尔喂鸽子的情景时,窗外的蝉鸣声也仿佛变得清脆起来。
最好的部分在于,我不再被手机。手机屏幕上刺眼的蓝光不再偷走我的睡眠,我的大脑也不再被碎片信息所轰炸。连我那些敏感多思的毛病也缓和了许多。有一天半夜突然惊醒,发现床头闹钟显示两点,我竟然因为读到《五柳先生传》中的一句“短褐穿结”,沉浸在陶渊明的世界,思考他是否也像我一样为衣服破洞而发愁。
现在,我十点半准时关灯,电子阅读器自动进入休眠模式。枕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已经翻到第378页,明天我将继续阅读莉拉和莱农在旧城区的争吵。手机则安静地躺在五步开外的地方,就像一块不会发光的石头。那些曾被短视频偷走的睡眠时光,正化作书页间轻动的墨香。
早晨起床后,我发现掉发明显减少了,也许是因为我不再整夜盯着手机屏幕。书架上的灰尘重新排列出了形状,咖啡杯底的残渍形成了抽象的图案。这些微小生活的细节中,藏着比短视频更真实的快乐。现在,我深刻理解了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在阅读中心领神会后,我甚至忘记了吃饭,哪里还有时间去做笔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