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出打一准确动物

创作艺术表演不仅仅是谋生技能,更是一种精妙绝伦的艺术形式。庖丁的宰牛技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谋生手段,升华成为了一种艺术表演。庖丁本人对此的解释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技术与道的关系。单纯的技术与技巧固然重要,但在艺术创作中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规律和理念。真正达到境界高超的创作往往是艺术家深入体悟了事物内在规律并顺应自然的表现。就如同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其高低境界往往取决于创作者更重视“技”还是“道”。
在艺术创作中,“技”可以理解为形式、姿容、工巧等方面,而“道”则是内涵、意态、神妙的表现。对于创作者来说,掌握技术并不困难,只要通过勤学苦练便能熟练驾驭。达到“道”的境界却需要一种超越常人的感知和洞察。正如鲁迅所说:“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那种境界。”在艺术作品中,“技”与“道”相互交融,形式与内涵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超越技术的层面,达到“道”的境界呢?美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美育不同于美术,美术是用具体的物质材料塑造出视觉形象,而美育则是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情感化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美的熏陶来陶冶人的情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也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认为其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和谐。
要深入体悟艺术创作之“道”,首先需要开阔视野与胸襟,广泛观察社会生活。“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只有真正深入民生日用之中,作品才能拥有深刻的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道”还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营养来源。只有善于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精华,才能丰富自己的才情和艺术感受力。
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文艺工作者应该既重视技术的训练,又注重开阔视野、观察生活、学习前人经验,才能真正达到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赵海菱副教授对此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