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锄禾》全诗意思是什么


古诗《锄禾》全诗意思是什么  

“悯农”之心与现实的落差——诗人李绅的另一面

小时候,我们都能脱口而出的《悯农》诗,是我们初识诗词的启蒙之作。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让我们初步理解了农民的辛劳与粮食的珍贵。这首诗是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一,大多由母亲传授给我们。入学后,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绅,一位晚唐时期的诗人,对其充满了敬佩之情。

李绅的《悯农》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让我们对农民的境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们长大后,逐渐了解了李绅的生平,才发现他的另一面。据史载,李绅后来身居高位,成为大员。此时的他,却与诗中那个同情农民的诗人截然不同。

身为淮南节度使的李绅,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丧失了诗歌中的悲悯情怀。他的行为严苛,对犯法者毫不宽宥,部下的吏治也多有不当。百姓在他之下惶惶不安,许多人选择逃离家乡,渡江淮而逃难。面对部下的报告,李绅却冷漠地表示,百姓不过是如风中秕糠,不值得关注。

随着的提升,李绅的生活越来越奢华。他的宴席上山珍海味,歌伎劝酒,场面奢华。刘禹锡曾受邀参加这样的宴席,因实在难忍其奢华程度,作诗《赠李司空》,留下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更令人的是,李绅在家中的奢侈行为。他每天命人宰杀300只鸡,却只食用鸡舌头,剩余的鸡肉在后院堆积如山,任由腐烂。他对百姓的需求漠不关心,甚至在寒冬腊月,为了满足自己宠妾的口味,百姓到河边凿开冰块挖蛤蜊。

李绅的《锄禾》诗充满了正能量,因此能千古流传。但其后的行为却让人失望,甚至令人不齿。这让人明白,美丽的语言不一定来自美丽的心灵。我们在学习和赞美《锄禾》和《悯农》诗的也需要了解诗作者李绅的另一面,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洞口一位文学、文史爱好者,退休,笔耕近半个世纪,有所成就。希望通过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对李绅有更全面的认识。若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并留言评论。

  古诗《锄禾》全诗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