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竹楼记原文朗读

“英雄不走无名之路,才子不登无情之山。”这句话流传于山东东阿小鱼山下,这里是诗才横溢的曹子建长眠之地。后来,与东坡赤壁的友人交流时,这句话再次被提及,并被用作坡仙亭前的对联。人间之事,绝无百分之百的完全相同,反而是三七开、四六分等较为常见。英雄与才子亦是如此,如盖世豪杰项羽,广为人知的是他与虞姬诀别时创作的深情诗句。而对于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苏轼,他的才华横溢不仅体现在文章上,更被后人塑造成一位空前绝后的英雄。
在黄州,苏轼的文化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苏轼所处的宋代距今千年之遥,这个时期正是文化蓬展的时期,承上启下的地位无可替代。苏轼集人生之文的文韬与武略于一身,他的才华与智慧如同赤壁山临水朝北的陡峭险要,而他的闲适与舒展则如同背水向南的舒展平淡。这正是高峰与小山包的显著区别。
在苏轼来到黄州之前,“豪放”二字并未与这里紧密相连。若仅因黄州的人文地理丰富多彩,便能激发一人的才情焕发,那么唐朝的杜牧作为地方长官更早来到黄州,其胸怀气度应当无比辉煌。然而为何他并未留下如“大江东去”般的传世之作?若除去存在争议的两首作品,与其他土生土长的黄州诗词相比,杜牧的作品并未显出其独特之处。再如大宋初立时的王禹偁,其个人经历与杜牧相似,但也仅留下一篇《黄冈竹楼记》,其光芒还被《醉翁亭记》所掩盖。
近代以来,以黄州为中心的黄冈地区,英才辈出,文武双全。然而人们更多地关注其表面现象,而较少探究其内在的文化脉络。苏轼在汴时显得文雅,但为何在贬谪黄州后却展现出豪情万丈?难道仅仅因为他日夜与长江为伴?杜牧和王禹偁也曾有此伴,却并未创造出如苏轼般全新的巨变。这或许与苏轼的巴蜀背景有关,五水之间的黄州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与他骨子里巴人的东西更为契合。对苏轼而言,这既是他乡遇故知,也是发现了自身英雄潜力的幸运。因此可以说,苏轼在不知不觉中已将黄州视为故乡。他重视的不仅是自身的血脉与黄州性格的契合度极高,更在于黄州给了他解脱束缚的机会。在这里他可以自由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如虎入深山、如鱼得水、如鹰击长空、如游子还家。他将黄州的粗俗幻化为斯文留下了东坡肉等美食传说这也是他治疗内伤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他才华的投资和发挥。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造时势的道理英雄在草莽中崛起而能够造时势的英雄必定是才子。一切文化的作用都是为了实现历史与当下的无缝连接就如同遗传的延续和新创的天然奇迹的融合一样黄州之地文武英才辈出天下英雄才子都是怀才不遇的人才但他们通过才华和雄心实现了无缝连接和空前奇妙的创新。英雄是才子情怀的体现而才子则是英雄的血脉延续。作者刘醒龙这篇《黄州赤壁文化丛书》的总序即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源自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