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的近义词是什么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发展,网络语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是在智能手机的推动下,许多新颖词语如“打call”、“童鞋”等不断涌现,这些新兴词语包括了缩略词、混合词、字母词以及谐音词等多种形式,不仅在网路世界备受欢迎,也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场景之中。对于如何看待这些新词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规范,成为了本期话题探讨的焦点。
谐音,作为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日益盛行。《日报》中也曾出现过谐音词,如“神马”(什么)。对于如何规范谐音词的使用,呼声不断。北京、上海等地相继规定,对广告现的谐音成语以及作文中的谐音词语进行限制。那么,谐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有哪些类型呢?
“谐音”即指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出新的词汇。这些新词语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谐音词,如普通话词语谐音词和方言词语谐音词;第二种是以英语为基础的谐音词,如“粉丝”、“血拼”等;第三种是利用数字谐音构成的新词,如“520”、“1314”等。这些谐音词的构词机制既有表达无意识的“误操作”,也有刻意借助同音字改变词义的效果。这些谐音词无论是在有意还是无意的情况下产生,都被新媒体放大并固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担忧这种语言表达上的求新求异是否打破了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对应关系,造成了语言使用的混乱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规定来约束谐音词的滥用。
我们也要看到谐音词的勃兴有其必然性。从外部条件看,新兴传播方式的推动以及语言工具的变化带来了语言书写方式的改变。键盘成为书写的主要工具,使得数字、字母和汉字之间的切换更为便捷,推动了谐音构词方式的快速发展。在内部成因上,谐音词有一定的理据基础。那些追求有意之义的谐音词在表达效果上更加精准和有趣。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个性,希望通过求新求变来凸显自己的独特之处。谐音词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增加了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关于谐音词的存留问题其实也是一个“淘漉”过程。“去恶留好曰淘漉”,对于符合语言事实和规范的好词我们应该保留,而对于那些不符合的词语则需要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处理网络语言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模糊问题是一个两难的命题。我们不能一味崇尚传统,也不能无选择地欢迎一切新词语。应该根据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权衡取舍。
作者:张蕾(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光明日报》发表)这篇文章对我们深入理解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的流行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探讨和解读。对于我们如何规范和健康发展网络语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