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的用途以及接触机会


硫化氢的用途以及接触机会  

溶解气体于水中

水是生命之源,除了我们熟知的水分子外,还有许多气体溶解于水中。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空气中溶解,二是通过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底质或水中物质的化学变化而产生。

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水温是一个关键因素,水温升高会导致气体的溶解度降低。与此大气压力的增加也会促使气体溶解度相应增大。水体中的杂质浓度也会影响气体的溶解度,例如硬水或含盐量高的水会降低气体的溶解度。

对于水生生物来说,氧气是最重要的溶解气体。氧气是维持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鱼、虾、贝、藻类都需要通过溶解氧来维持其生命。但淡水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度较低,仅为8~10毫克/升,这远低于空气中的氧含量。这表明水生生物时常面临缺氧的威胁。在养殖过程中,因缺氧而死亡的鱼类数量有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了解水中溶氧的动态规律以及缺氧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对于正确养殖生产至关重要。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大气中的氧气与水面接触后溶解于水中,这个过程比较缓慢,特别是当水面静止时。但如果搅动水面,氧气的溶入速度会加快。二是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这是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光合作用会使近上层水体中的溶氧达到饱和甚至超饱和的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光照,因此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水域深度,溶氧量会有所不同。白天,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生的氧气远远超过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消耗的氧气。特别是在傍晚,水体中的溶氧量达到高峰。而到了夜晚,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产生氧气,而鱼类仍需要呼吸消耗氧气,因此清晨是水体中溶氧量最低的时刻。湖泊和水库的溶氧昼夜差异相对较小。在一年的季节变化中,水中溶氧量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除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外,水体中的氧气消耗主要有三个方面:鱼类的呼吸耗氧、“水呼吸”耗氧以及底泥的耗氧。其中鱼类呼吸耗氧只占一小部分,“水呼吸”耗氧占比较大。“水呼吸”是指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以及溶解的无机物、有机物在氧化时所消耗的氧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鱼类呼吸消耗的氧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高温季节,鱼类的呼吸成为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水变化和鱼类种类的不同,其耗氧速度也会有所差异。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水体的理化因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除了氧气外,水中还有其他溶解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碳等。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由含硫有机物分解形成或在硫酸盐丰富的水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硫化物和硫化氢对鱼类有作用,其中硫化氢的毒性最强。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在水温较高时,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鱼类有麻痹和作用。在养殖过程中也需要关注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了解水中溶解气体的来源、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养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水域生态系统,确保水生生物的健康成长。

  硫化氢的用途以及接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