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这个字怎么读拼音


譬这个字怎么读拼音  

本文视频版:反切的起源及其影响

反切,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注音方法。虽然现代人对它了解不多,但它在没有拼音字母的古代,却因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流行使用了1700多年。

本期视频,我们将探讨反切法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其出现的原因。

我们来了解一下反切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古人书写排版都是从上到下,所以第一个字称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称为“反切下字”。比如“条,徒聊切”。为什么用两个汉字注音呢?这是因为反切法将汉字音节分为声母、韵母两部分,声母用上字表示,韵母和音调则用下字表示。反切就是这样,一字取声,一字取韵和调,两个汉字拼出一个读音。

反切一般称为“反”,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忌讳“反”字,逐渐只称“切”。此外也有称为“翻”的,后来统称为“反切”。掌握了这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古人为什么解释“反切”为“反复切摩”了。

反切产生于东汉已是定论,具体说来,一般认为始于东汉末年。古代通行一种观点,认为反切出现于东汉末年,且为汉末的孙炎所创。《颜氏家训》、《经典释文》、《史记正义》等书就持这种观点。不过后来的研究表明,在他之前,东汉的服虔、应劭已经开始使用反切了。更妥当地说,反切应该出现于东汉后期。而且反切并非服虔或孙炎一人独创,他们只是较早开始使用反切的人。因为反切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关于反切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源于西域梵学说;

二、源于本土说;

三、源于中印文化交流说。

现在一般认为第三种观点比较合理和全面。也就是说,反切的出现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反切完全源于西域梵文的拼音文字。

反切出现于东汉后期,而东汉初期,佛教已经传入我国。在对的学习和翻译过程中,古人接触到了古梵文、吐火罗文等拼音文字。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在反切出现之前,古代读若、直音等注音方法都是把一个字作为一个整体,只用一个汉字来注音,还没有意识到音节可以拆分为声、韵两部分。而反切则是用两个汉字,一个代表声母、一个代表韵母来拼读注音。这种拼音方法,正合于梵文等拼音文字的拼音原理。而反切不早不晚正是在佛教传入后才产生的,所以这种观点认为是受到了西域梵文拼音文字的影响。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只是外部因素。外来拼音文字启发了处于朴素状态的汉语注音方式,促成了反切的产生,但反切绝非直接照搬移植过来,它的产生肯定经过了我国的传统积累和方法创新。

观点二认为反切完全是本土产物,是我国古代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受古梵文等影响产生的。

这种观点里,有一部分人说先秦时代就有了反切的运用。例如上古的“合音字”,二字急读合为一音,就是证据。而且《诗经》里出现的“双声”“叠韵”现象正是反切的实质。但这种反切先秦已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上古的合音字只是实际语言里无意识的自然天籁,并没有意识到音节可以声韵两分和相拼。而反切则是建立在自觉地对音节离析和拼合的基础上,对上下字做了比较恰当的规定。至于周秦时期的双声叠韵,当时还只处于朦胧的感觉,而反切法是建立在自觉地对音节离析和拼合的基础上的。因此本土论的观点也是片面的。

  譬这个字怎么读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