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是哪儿的民俗

《开屏见“善”》栏目,深度聚焦山东的好人好事,让普通民众得以登上封面、开屏及首屏,以显眼的位置展示“身边的榜样”,叙述精彩的山东故事。本期特色人物为“蛇年春节非遗特辑”系列的主角——陈佃起老师傅。
在济南市莱芜区的陈楼村糖瓜作坊,73岁的陈佃起老师傅一边笑着调侃,一边熟练查看锅中的糖稀:“这么美味的糖瓜,灶王爷吃了都会为我们美言几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之日,民间有以糖瓜祭祀灶王爷的习俗。
陈佃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楼糖瓜的第三代传承人,从事糖瓜制作已逾五十年。他家族的糖瓜制作历史深远,“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有个破糖筐”的俗语即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村里从事糖瓜制作的手艺人就有百余名。
糖瓜虽小,但其制作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师傅们夜以继日在炉灶前辛勤工作。从备料发酵、熬制糖稀,到冷却饴糖、上锅拔糖,再到递糖合缝,这些步骤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
仅熬制糖稀这一环节,就从凌晨两三点开始,持续熬煮个小时。陈佃起介绍,“整个流程至少需要十几个人,其中火候的把控尤为关键。制作完成的糖瓜,其内部的32个孔分布均匀,越薄越脆,越好吃。我们可以制作出大小各异的糖瓜,最大的直径可达40公分。”
尽管年岁已高,陈佃起仍把技艺传授给了五六十岁的“年轻人”。他的双手布满老茧,还留有烫伤的痕迹。他解释说:“熬糖时温度超过100摄氏度,虽然烫人,但为了确保糖的合成和糖瓜的味道,我们必须精确控制温度。”对于老手艺人们来说,这种烫伤已成为日常,他们坚守传承,一丝不苟。
陈佃起的坚持不仅是对技艺的坚守,更是一份对味道和情怀的执着。几年前,他们的糖瓜通过线上销售收到了一笔特殊的订单。一位在定居的青岛人张先生为了父亲的怀旧情怀,订购了5斤老家的糖瓜,尽管运费高昂。当精心包装的糖瓜被寄往时,解了一位远方游子的乡愁。
陈楼糖瓜于2015年登上《舌尖上的》,声名大噪,销量直线上升。如今每年生产20万斤糖瓜,销售额超过500万元。陈佃起及其陈家楼的糖瓜手艺已被选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尽管陈家楼的炒糖工艺已由手工逐渐转向机器生产,但陈佃起仍坚持所有工序的手工操作,以保持陈楼糖瓜的传统味道。随着响亮的喊声:“糖瓜出锅啦!”师傅们准备将糖管子移至室外定型。随着细麻绳的紧勒,糖管子逐渐变形为的糖瓜。经过竹筛子的滚动和“芝麻浴”,这些小糖瓜变得更加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