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苗族服饰的种类特点和制作工艺(详细资料介绍)

关岭地区自古以来便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统,这里的艺术形态多彩。目前,关岭已有两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项目达十一项,市县级非遗项目更是多达二十二项。这些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关岭各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凝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们充分展现了关岭多彩的地域文化和特色。关岭对祖先留下的文化宝藏倍感珍惜,并致力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以传承文明,留住记忆。
在关岭地区,五个苗族支系的服饰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居住环境和风俗习惯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和特点。这些服饰作为关岭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较好地保持了其原生形态。
关于“歪梳苗”的服饰,其上衣为长袖短衣,衣襟向右交叉,特色在于上衣下部的刺绣翘起,如同传统建筑的“飞檐”。下装为长裙,早期服饰的裙子中部采用蜡染工艺绘制而成。其裙褶位于两侧,正面及背面并无皱着,特色图案为“川”字型刺绣图案。而现代“新装”则多采用丝绸作为主要面料,色彩更为艳丽,装饰更为丰富。
至于“高裙苗”的服饰,则主要分为传统“老装”和现代改良的“新装”。两种服饰在款式和装饰工艺上有显著差异。“老装”上衣多为青黑色,采用大襟右衽的结构,前后有大量的刺绣装饰。下装为黑色蜡染百褶短裙,裙边有黄红相间的刺绣花边。而“黑苗”的服饰则以上衣较长、无领右衽斜开襟为特点,前襟有大块刺绣装饰。
“小花苗”的服饰分为长衣和短衣两种样式,一种以蜡染为主,另一种则以刺绣为主。而“青苗”的服饰则显得朴素简略,其独特的“旗帜服”形态具有征战特征。
这些苗族支系的服饰不仅展现了关岭苗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其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脉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关岭的骄傲,也是我们对过去的纪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作者:杨晓辉
编辑:郭邱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