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之涣《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诗中浓浓乡愁,让人心酸又温暖。
读王之涣的《回乡偶书其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那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既让人感到心酸,又带来一丝温暖的慰藉。
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两句,道尽了游子漫长而艰辛的漂泊生涯。年少时离开家乡,已到晚年才得以归乡,回首望去,岁月匆匆,青春不再,唯有那熟悉的乡音依旧。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怎能不令人心酸?鬓毛的衰老,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离家太久、未能常归的无奈见证。
然而,就在这心酸之中,却又透出一丝温暖的亮色。“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描绘了归乡时与家乡孩童的互动。虽然自己已老,乡音未改,但孩子们却认不出自己,他们的天真烂漫和好奇,让这位漂泊多年的游子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和关爱。这种来自下一代的认可是最真挚的温暖,它仿佛在告诉诗人,虽然自己离开了家乡很久,但家乡的记忆和情感从未改变,依然紧密相连。
这首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乡愁的滋味,它既有离乡的苦涩,也有归乡的喜悦;既有岁月流逝的无奈,也有家乡情感的温暖。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既心酸又感到一丝慰藉,仿佛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家乡,珍惜亲情,即使身在异乡,也要心系故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