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下句是什么(详细资料介绍)

日月高悬于天空,星辰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周而复始。太阳行走一周天,我们称之为一天;月亮则需要二十九日有余的时间才能与日相会,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一个月。三个月积累下来,便形成季节的交替;四季的更迭,便构成了一年的周期。冬天的气息寒冷,夏天的气息炎热。《易经》中所述:“寒气来临,热气就会远去;热气袭来,寒气也会随之消退。”这正是四季更迭的表述。
万物在春天萌发,在夏天生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储藏。谈及秋冬,其实春夏已蕴含其中。四季的规律确立后,余下的日子就被称为闰日。以三十天为一月,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通常一年有三百六十天。
天气的运行周期并非止于此。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时间共计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这多余的时间被称为气盈。在一个月中,从新月出现到下一个新月出现,大约需要二十九日半,因此有了小尽之月。岁末累计,少五日有余,这被称为朔虚。两者合计,每年余下约十日,三年余一个月,五年余二个月,八年余三个月时,季节交替就会出现混乱。
于是,唐尧设立了闰月来修正这种时间差异,《尧典》中记载:“通过设立闰月来调整四季,从而确立一年的时间。”季节得以确立后,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为了确保季节的准确性,古人使用律管来观测。
《汉书律历志》中描述了观测的方法:建造一间三重门的房屋,门窗紧闭并涂上防护材料以确保密闭性。在房屋内设置木制的案台和律管。律管分为阴阳两类,分别置于案台上。通过葭灰的动静来预测气的变化。如果预测准确,那么节令就不会出错,阴阳二气也能和谐平衡。律吕是用来调和阴阳的。只提阳不提阴是为了简化表达并保持韵律的流畅。
律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他命令伶伦取嶰谷的竹子制成十二根律管,六根为阳管称为律,六根为阴管称为吕。黄钟、大吕、太簇等是阳管的名称,对应着不同的月份。每根律管都有特定的长度和对应月份。例如黄钟管长九寸对应十一月。随着月份的更迭律管也会随之变化表示天气的阴阳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