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道是无情却有情完整版(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道是无情却有情完整版(详细资料介绍)  

颜回向孔子询问关于孟孙才的丧事处理方式:“孟孙才在其母亲去世后,虽然哭泣却无泪水,内心不感悲伤,守丧期间也不显哀痛。尽管这三点看似未做好,他却以善于处理丧事而名扬鲁国。这其中是否存在着名不副实的情况呢?我对这一现象感到困惑。”孔子解答道:“孟孙才的做法是合乎情理的,他的表现甚至超越了那些深知丧礼的人。他能够简化治丧的形式,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孟孙才不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终结,也不清楚是先有生死还是先有变化。他如同自然的一部分,顺应变化,就如同物体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对他而言,生死变化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和他相比,仿佛还在梦中未觉醒。他的母亲虽逝,但只是形体改变,并未伤及内心。孟孙才的特别之处在于是他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人哭时他也哭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更何况,我们所说的吾,是否就是真正的吾呢?也许我们所认为的生死只是梦中的一场幻境呢?如果你梦中变为鸟便翱翔蓝天,梦中变为鱼就深潜水底。对于今天这些话语的理解,人们是处于清醒状态还是仍在梦中?真正的哀痛无法用言语表达,无需排练。孟孙才顺应自然的变化,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个故事也称作“孟孙才善处丧”。孟孙才在鲁国以处理丧事的方式独特而闻名。面对母亲的去世,他的表现看似与常规不符,引发颜回的疑惑。然而孔子的解释揭示了孟孙才的真正理解:他透过生死的表象看到了其本质,达到了简朴自然的境界,与天地合一。一般人被形式所束缚,无法真正理解他的行为。如何理解孔子的观点以及孟孙才对生死的理解,我们可以参考《论语》中孔子对丧礼的观点:“与其奢华,宁俭;与其形式上的周到,不如真实地表达哀思。” 孟孙才不仅简化了丧礼的形式,而且从内心深处理解了生死。他的表现看似无情,实际上却达到了“大哀无哀”的境界,体现了他对母亲的深情。孔子的回答表明他完全理解孟孙才的做法,认为其符合丧礼的本质。《礼记乐记》中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丹凤千字科普:道是无情却有情完整版(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