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读书后面是什么

王贞白(唐)
沉浸在书海中,不觉春光已逝去。时光飞逝如梭织,一寸光阴如一寸金。若非有人打趣逗乐,我正深入探索周公孔子的智慧之中。此诗描绘了诗人专心致志读书的情景,感叹时光飞逝,鼓励人们珍惜每一刻去努力学习。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苏轼(宋)
董传身着朴素,生活清苦,但他的气质却优雅高贵,因为腹中有诗书为伴。他不满足于平淡的生活,决心参加科举考试,追求更好的未来。苏轼的诗赞美了董传虽身处困境却志向坚定,强调了读书对于提升个人气质和改变命运的重要作用。
朱熹(宋)
犹如半亩方塘清澈透明,倒映着天光云影的美景。这美景之所以如此迷人,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朱熹以方塘为喻,巧妙地将人心与知识相联系,强调了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持续学习,人心才能保持清晰、充满活力。
朱熹以江水上涨为喻,描绘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通畅与自在。当知识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如同巨舰在江水中自由航行,不再受任何阻碍。这首诗强调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突出了融会贯通后的轻松自如感。
陆游(宋)
古人做学问竭尽全力,年轻时的努力往往到老年才见成果。陆游告诫儿子子聿,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理解需要亲身实践。他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仅要读书,更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于谦(明)
书卷如同多情的老友,无论何时都能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于谦热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带来心灵净化和精神愉悦。他比喻读书如同寻找春天的芳客,而书斋中别有一番乐趣。这首诗表达了于谦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展现了读书人的独特和心验。
萧抡谓(清)
人心如同良苗,需要用心滋养才能成长��万里。阅读像泉水灌溉良苗一样,不断滋养我们的心灵。如果一天不读书,心中便无新颖的思绪;如果一月不读书,便会失去耳目之间的清爽感觉。萧抡谓以形象的语言强调了读书对心灵的滋养作用以及对保持思想敏锐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