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与人相见的礼貌用语(详细资料介绍)

导语
在古代,礼仪之邦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自周朝以来,礼制便是社会运行的核心法则,无论是盛大的祭祀还是日常的见面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见面礼,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古人强调“礼尚往来”,见面时的礼节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更关乎家族颜面。
一场古代的见面礼故事
唐朝某日,诗仙李白拜访当朝宰相张九龄。一进门,李白二话不说,跪地磕头,张九龄惊讶地扶起他:“太白兄,你我平辈,何须如此?”李白尴尬地笑道:“习惯成自然。”
这一幕并非虚构,而是古代见面礼的真实写照。
在古代,见面礼的仪式绝非简单挥手或点头所能概括。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身份地位,行礼的方式千差万别,稍有不慎就可能闹出笑话,甚至招来麻烦。
周朝时期——磕头是标准礼仪
在周朝,磕头可谓是标准礼仪。诸侯见周天子时,必须行“九叩大礼”,跪地磕头九次,额头触地,以示尊敬。《周礼春官》中记载的拜手礼也是诸侯见天子的礼仪,双手举至额前,头低至手,表达忠诚与尊敬。平民百姓在拜见父母或师长时,也必须双膝跪地,磕头一次。周朝人认为膝盖是“人之根本”,跪地即表示“以根本敬根本”。
汉朝时期——作揖成为流行礼仪
到了汉朝,作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礼仪方式。之间见面时,双手合抱,举至胸前,微微躬身,称为“拱手作揖”。普通百姓在见长辈或贵客时,则需行“长揖”,双手合抱举过头顶,深鞠躬。当时人们认为,手举得越高,礼数越重,但也需注意适度,举过头顶容易闪腰,民间因此有“礼多人也累”的调侃。
唐朝时期——叉手礼的盛行与万福礼的讲究
唐朝时,叉手礼风靡一时。文人雅士见朋友或同辈时,右手握拳,左手包住右手,举至胸前。杜甫见李白时,便是行此礼仪。唐朝女子在面见长辈时则行“万福礼”,双叠于腰间,微微屈膝,要求行礼时低头但不能太低,以免被认为“心虚”。拱手礼也是好友间常见的打招呼方式。
宋朝时期——跪拜礼的复兴
宋朝时,跪拜礼再度兴起。大臣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而平民百姓在见长辈时,也需双膝跪地,磕头一次。宋朝人注重实际磕头时额头必须“触地有声”。
明清时期——万福礼与打千的终极对决
明清两代,礼仪更为繁琐。女子见长辈或丈夫时,需行“万福礼”,男子见上司或长辈时,则行“打千礼”。在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都有对这些礼仪的生动描述。
自周朝至清朝,每一套见面礼仪都蕴古人的智慧与无奈。见面礼不仅是社交规则,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虽历朝历代礼仪形式有所变化,但尊重与真诚的核心意义从未改变。
参考文献:
《周礼》、《唐会要》、《宋史礼志》、《清史稿礼志》等经典古籍均有详尽记载。
